当前位置:

专家热议:“十三五”如何建设农业现代化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童妙 实习生 吴紫欣 2016-10-28 11:05:2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指出,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不能拖后腿。如何补短板、拉短腿?怎样落实《规划》内容?10月24日,业界权威专家展开深入研讨,集中解读《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并积极建言“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如何发展。

  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做好加减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要高于6.5%,以确保2020年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有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获得。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做好加减法。

  从做加法角度讲,一是鼓励支持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瞄准社会消费需求结构调整新趋势,生产安全健康、精细优质、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联动中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三是瞄准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瞄准农业薄弱环节,利用必要力量,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将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补上来。四是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方面是,第一,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第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

  从做减法角度讲,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制度条件。二是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农业节本降耗。要从政策上支持农民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集约节约农业资源,科学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水土资源,通过创新降低农业经营成本,通过创新增加农业效益。

  落实《规划》需配套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

  《规划》框架完整,阐述系统、全面。制定规划后,关键是将顶层设计落实,这需要有一整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来配套。

  未来几年玉米的价格改革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将是粮食安全政策实施的重点。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取消玉米的临时收储制度后,各省区如何制定相应政策,加强监督,确保补贴政策能执行到位,这是玉米收购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2016年预计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粮改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饲草料品种选择以及种植、收割打包、青贮窖藏等多方面技术推广、设施设备建设投入,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降低这些方面的成本投入,提升产出效益。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是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如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就必然要实现价格与国际逐步接轨,但价格的下跌,导致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的这部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幅度下降甚至收入减少,势必影响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保障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利益不受损,应继续成为粮食政策的基石。农业保险要从减轻自然风险带来的危害扩展到减轻市场风险带来的危害,要从单纯农业保险扩展到“三农”综合保险。应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步伐,探索在自愿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权的有偿退出机制。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规划》明确要求,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扎实推进和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抓紧评估总结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尽早出台后续政策方案。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3年试点即将结束,今年年底必须出台后续政策方案。其中,棉花后续政策,要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规则、财政负担适宜,又能有效保护棉农基本收益的棉花补贴支持新机制。大豆后续政策,则要以促进增产、提高竞争力为目标,采取符合国际规则、与玉米补贴政策相衔接的新机制。要坚定玉米收储政策“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的战略定力,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改革部署,确保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一要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全面形成改革共识,对改革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确保对改革的认识一致、步调一致。二要严格落实主产区各级政府责任,坚持市场化收购不动摇,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妥善化解粮食大规模集中上市中的矛盾和问题。三要优化玉米补贴政策操作办法,抓紧兑现补贴政策,稳定农民售粮预期,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积极稳妥调整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目前小麦产需矛盾尚不突出,可基本稳定其最低收购价政策,暂不作调整。但当前亟需对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建议按照稳定政策基本架构、增强政策弹性的思路,对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价补分离、兜底不保收,价格既能上升也能下降的调整。

  农业现代化对决胜全面小康十分关键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多次出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此次《规划》的发布,对补齐四化同步的农业现代化短板至关重要,对决胜全面小康十分关键。

  从政策发展脉络来看,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等。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部署现代农业发展,其中若干条是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十八大之后,连续三个一号文件,2013年、2014年、2015年都把“现代农业”写在了标题中。从两个五年规划看,“十二五”有现代农业规划,现在“十三五”的规划也已经出台。从2007年部署现代农业发展至今十年,而两个规划将组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另一个“十年”,无论是从理念、部署,还是从政策措施上讲,如此密集,在三农政策里是很难想象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为什么又这么强调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经合组织的三十六个成员中的部分国家,还是之外的一些国家,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从国内情况看,十八大之后提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目前我国四化发展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工业化进入了中后期阶段,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实现了与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还远落后,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工业化是超前的,城镇化是加快的,信息化是融合的,农业现代化是滞后的。所以,农业现代化是短板,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建成全面小康,实现四化同步,就必须补短板、拉短腿。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贾英民

  《规划》提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预期指标在十二五末的2.2∶1发展到2.4∶1,围绕规划目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应该突出几个重点环节。

  全面提升农产品原料品质和安全质量。通过推进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强化农业环境保护,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降低农产品中化肥农药和重金属等的残留,提升农产品源头控制水平。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针对规划对主要农、林、牧、水产品生产区域发展规划和结构性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和加工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大宗农产品加工比重,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传统食品加工工业化。

  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我国食品加工业应“加大对食品加工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科技投入”,重点在以天然功能性成分为基础的新型保健食品开发,壮大健康食品产业;加大传统食品加工的工业化研究,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工艺进行改造,实现传统食品加工的工业化生产;加强对农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挖掘农业增效潜力。

  加强农产品加工设备及装备的现代化:随着现代新技术(如云计算)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加大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和设备创新,用智能化技术武装加工设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控制转变,重在减低能耗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落实规划中“加快实施互联网+、电商销售等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

  “十三五”国家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行动,把蓝图变成现实。

  《规划》把到2020年确保谷物综合生产能力5.5亿吨和主要是口粮的小麦稻谷自给率达到100%作为约束性指标。据估计,目前我国用作饲料的谷物需要量大约3亿吨,用作口粮的小麦稻谷(包含于谷物)需要量大约2亿吨,二者合计大约5亿吨。当前,我国小麦稻谷的供给量是大于需求量的,自给率是超过100%的,规划中的100%的自给率约束性指标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把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约束性目标,无疑需要实施配套政策措施。《规划》提出了优先把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大建设力度,实行重点保护。实践证明,我国通过多年的粮食主产区、核心区建设,这些区域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功能区。

  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并重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数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确保良田和经长期投资建设的农田,不能随意变更为建设用地,这对于守住耕地红线更为关键。《规划》提出了在全国全面完成划定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并将其落实到农户、落实到田间地头,不搞动态调整,这既从根本上保住了粮食生产能力,又确保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不被浪费。

  农业科技应坚持“双轮驱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梅旭荣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为加快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应坚持“双轮驱动”,尽快建立与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重点科技工程。

  加快构建完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包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创新布局合理、创新主体多元、平台功能完备、任务形成科学、财政支持高效、分类评价科学、人才团队有力的格局,切实解决农业创新体系中人、财、物、事、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施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重点科技行动。一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基础地力,加强高光效育种、绿色投入品、智能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研发,部署建设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必须产能,为农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实施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等研发和饮用,提高“三品一标”的标准和生产覆盖面。三是实施绿色化生产科技行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部署,集中研发和应用一批耕地有机质提升、新型智能肥料、纳米农药、节水控污、生态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气候智慧型农业等技术。四是实施畜牧业提质增效安全行动,加强大动物品种选育和重大烈性人兽共患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研发。

  粮食主产区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东阳

  纵览60多年来农业发展历程,唯有机械化实现,才能稳步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应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粮食主产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建议加快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建制推进行动。充分发挥农机购置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将补贴机具重点向全程机械化聚焦,实施普惠式敞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绿色增产技术所需机具补贴力度。创建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引入绿色休闲农机农事体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机械化技术,开辟农业多功能的增收渠道。

  大力支持机艺融合型社会化服务。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在地方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将集中连片整理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规模经营配套设施。对新型经营主体用于经营现代规模化种养和粮食生产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

  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聚焦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及成套设备和区域性主要技术模式。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与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结合,创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农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