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德美丽乡村建设纪实:绿水青山踏歌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军 黄刚 方松波 编辑:童妙 实习生 吴紫欣 2016-11-08 10:29:14
时刻新闻
—分享—

宽阔的乡间路上,一辆小车缓慢驶过。

产业发展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安乡美丽乡村出口洲

  红网常德分站记者 张军 黄刚 通讯员 方松波 常德报道

  傍晚时分,广场上华灯初上,一群大妈开始跳起了广场舞。青山绿水洋楼间,歌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如果把一个个特色村庄看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湖南常德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由这一颗颗美丽“明珠”组合而成的“灿烂星河”。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市六届七次全会上率先全省提出,常德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纳入全市三大战役之一,作为民生升温的主要工作内容。他指出,常德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做好“一新五好”。所谓“一新”,就是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模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远见,条件成熟的乡村要实行“3+X”的乡村治理模式;所谓“五好”,就是要画好一张图,即由农民群众自己来画好美化、大化、实用的美丽乡村规划图;要建好一个中心,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要发展好一个产业;要保护好一方山水,杜绝大拆大建,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贯穿于建设始终;要建好一个平台,即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平台,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发展。

  三年来,常德市上下将这一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的总抓手,全市以村风好、村民富、村庄美为总体要求,以“四美一化”为具体标准,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村村整治”行动,打造了一大批优秀美丽乡村,农业农村总体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常德的新名片。特别是今年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员、新部署,一张全域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正在缓缓铺就在沅澧大地。

  政府主导,优化布局引领

  常德市始终强调和做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体现文化传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了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现出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实现“各美其美”。

  “美丽乡村怎么建,规划是关键。要按照市指导、县统筹、乡村为主的建设思路,切实发挥群众在规划、建设、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发展建设。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实施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百村示范、村村创建行动,积极实施六大工程,大力推进“五化”,力争2017年全市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全市20%的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标准。”谈及美丽乡村建设时,常德市农委主任、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百艳告诉记者。

  深秋笼罩的常德武陵区芦山村,秋高气爽,飒爽的水泥路旁,香樟、绿柳、繁花、院落、产业园……一幅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画卷跃然眼前。

  “美丽乡村,我们说了不算,要老百姓笑了才算。”谈起美丽乡村建设,武陵区芦山村党支部书记康伟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全村干部团结一致,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没有流于形式。全村引进企业投资达2000余万元,建立了永春堂食用菌采摘园、科龙高效农业采摘园,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稳步推进,主要道路都安装了路灯方便村民出行。

  谈起村里的变化,今年53岁的王芳笑着说,村里现在是一年一个样子,路通了宽了,水清了畅了,人的心气儿也跟着越来越好了。我每天晚上都来这个广场上跳舞,晚上好热闹,来迟了还没有地方。

  坚持标准引领,打造美丽环境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常德确立了村强民富生活美、村庄宜居环境美、村风文明行为美、村稳民安和谐美、公共服务一体化“四美一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所有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村都按照这一标准开展建设。

  “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风格统一”是常德太阳谷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地处太阳山下的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村庄,一片片葵花灿若云霞,一座座新民居高低错落,一个个生态庭院如诗如画。在这里,美丽乡村成为了道道靓丽的风景。

  “以前村里没有修通水泥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巴,出趟门都特别难,并且到处都是乱丢的垃圾,现在走到哪里都方方便便、干干净净的,看着都舒服。”刚刚从菜地忙完回来的胡小琴告诉记者,这都是这几年来的变化,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不少人还盖了小洋楼,用上了太阳能,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现在儿子媳妇要我住到城里去,我都不愿意去,这里住着舒服。”他笑了笑告诉记者。

  “我们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水源保护、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农村大面环境焕然一新。”李百艳说。

  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化“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了由贫到富、由富到强的美丽蝶变。特别是随着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生产的热情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市仅百村示范村便投入产业建设资金7亿元以上,其中社会资本投入达5亿元,共计新流转土地6.8万亩,新建合作社、家庭农场400余个,新增设施农业和高效田土5万亩,高效优质产业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

  在鼎城区石板滩镇毛栗岗村,现在这个普通山村里最常见的荒山、稻田、茶林在这都被漫山遍野的花木所代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村民们与满目葱翠的花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依靠经营花木产业,毛栗岗村成为常德市有名的花木专业村,也是湘西北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现已发展花木苗圃面积达4350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成千上万的白鹭栖息。

  为抢抓市民近郊休闲需求暴增的好机遇,毛栗岗村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建起了50亩大棚鲜花和200亩时鲜水果基地,修建了观鹭台,一批别具特色的农家乐相继开门迎客。为了做大做强花木产业,助推旅游事业发展,毛栗岗村里投入上千万元,将全村所有花木基地实行喷滴灌改造,同时和中南林科大开展深度合作,开发适应当地的花木新品种,实现了四季有景。近年来,毛栗岗村接待游客量不断攀升,2015年达1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被省旅游局评为“特色旅游名村”。

  市级决策部门看准了局势,将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推进一产接二连三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百家宜游乡村创建活动,将一批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串连起来打造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于2014年组织了大规模的市城郊宜游美丽乡村评选活动,并将市城区周边的美丽乡村、休闲农庄、家庭农场以及旅游景点等串点成线、连网成片,涌现了如鼎城区“五朵金花”、桃源县枫林花海、“山水夷望”、汉寿县洞庭花海等引爆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景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

  努力提升素养,和谐村风

  农村之美,不仅要美在环境、美在产业,更要美在村风、美在心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何让逐步温饱不愁、走向小康的质朴村民,走上凝心聚力共建家园的良性发展之路,真正做到杜绝等靠要思想,实现农民的事情自己办、农民的家园自己建,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值得思考的关键所在,也是市委王群书记一直高度关注的“一新”所在。

  毛栗岗村转型之初,刚刚富起来的群众一下子有了钱却不知道钱怎么花,村里一批人开始打牌赌博,洗脚按摩。“为扭转风气,当时我们党支部决定,从党员的思想作风开始抓起,通过正党风来转民风。”现任村支书张志辉回忆起了村里人的变化。

  由此,一系列群众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全村文明示范户”“五好文明家庭”“互敬互爱好夫妻”“和睦相处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村级标配;村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墙,开办了农家书屋,从区里请来广场舞教练,教授群众跳健身舞。每到傍晚,村部的大广场就成了婆婆姥姥、大叔阿姨的乐园,一曲接一曲,大家跳得不亦乐乎,其乐融融。

  同时,全市推行“两委三会制”,通过村支两委和各类理事会、协会,打开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窗口。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方便快捷。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建设,在村内开展业务代办、政策咨询、举报受理等,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办结在家门。在一批产业突出、基础较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的优秀美丽乡村,有序开展了“3+X”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工作,重点打造石门秀坪、柳叶湖太阳谷、桃源县枫林花海、津市神九堰、临澧高顺新等示范亮点,逐步探索提炼新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模式,在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环境之美、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的常德美丽乡村更是成为了农村老百姓的口中佳话,托起了乡村群众的小康梦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农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