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花甲老人的现代农业梦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 编辑:刘郁蕾 2017-11-27 10:31:30
时刻新闻
—分享—

  金秋时节,稻黄鸭肥。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九龙庵的闵正富嘴角藏着笑意。“今年收成好呀!”作为常德德山闵氏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他兴奋的告诉笔者。闵氏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今年3月,合作社与湖南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协会、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水产科研所合作引进稻鸭共生循环农业新模式,荣获湖南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称号。

  新型种养模式保品质

  闵正富今年已经60多岁,以前在银行工作,退休后竟然对新型农业着了迷。他们合作社为确保水稻品质,顺应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的大气候,大力发展稻鸭共生循环农业新模式。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流转土地810余亩,采用全立体生物防控技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喷洒异地农药,杜绝水稻受农药污染的可能,保证绝对的绿色、环保、健康。

  合作社所种植的水稻生长周期为137天,5月插秧后,将半斤左右的鸭子赶进稻田,两个月后在水稻分蘖前再将鸭子回收,在这期间里,鸭子充当着“麦田上的守望者”的角色,它们除草、消灭害虫,为水稻的生长保驾护航。在别家水稻与害虫大战时,闵正富找来了湖南省农委的专家团队,用赤眼蜂、诱蛾灯等新型灭虫手法,完美的避免了这场“恶战”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水稻的品质及产量。

  为了将水稻品质做到最优,合作社在种植水稻时还将下种时间推迟了20多天,种植时的用水全部来自周围水库,水质达到食用标准。每亩稻田除了专配肥料外,还撒上了50斤茶籽油枯饼,不惜成本给予水稻生长时所需养分。

  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闵正富告诉笔者,从传统农业模式向新型转型,大多数合伙人都不理解,这是他们在实践稻鸭共生项目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传统的水稻种植有着严格的下秧时间,灭虫喷撒农药的时间。新型的养殖模式不同,它会“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宜水稻生长环境的时候下秧,用赤眼蜂、诱蛾灯新型灭虫技术从源头上将害虫幼卵“扼杀在摇篮中”。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在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但在这样的过程中,较高的投入、与基本水稻种植常识的背离,令闵正富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你看看,他这是干些什么,该下秧的时候不下,该打药的时候不打。”这些来自合伙人的质疑,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讲解。“水稻没得到好的收成,我就不能安生睡觉啊!”闵正富感慨地说道。

  合作社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合伙人,闵正富72岁的哥哥闵正典告诉笔者,自己在参加合作社稻鸭共生项目之前已经19年未干过农活了。而且他的心脏安装过起搏器,家人也并不支持自己参与该水稻种植。可看着自己的亲兄弟干劲十足,他又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里,他又在高温下,一遍又一遍的梳理着机械器具平整不了的田地死角。

  “别人花一天时间干的活,我得花三四天。”闵正富叹着气说道,由于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接受新鲜事物相对较慢,再加之新型农业管理与传统农业管理上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他们在许多事情处理上,比起年轻人来说更为不易。合作社完整的培育出这种新型水稻着实不易。

  打造常德特色水稻品牌

  经过近9个月的努力,合作社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881亩水田平均产量达750斤,总产值达60多万斤。在水稻种植之初,专家给出的收成预计值是每亩600斤,实际产量每亩高出了150斤。适宜的温度、雨水,这也许就是自然对辛劳的农户最大的馈赠。

  据闵正富介绍,当前闵氏水稻专业合作社培育的水稻指标已全部达到省水稻管理所的各项标准。粮食有了,下一步如何销售。闵正富表示,合作社除了对水稻种植有自己独到的方式,在后期贩卖上也进行了创新。他们购进了烘干机、打谷机等机械设备,打造自己的工厂,对所种植的大米进行深加工,实现种、产、供、销一体化的愿景。

  目前,闵正富的水稻加工工厂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12月左右便可投入使用。下阶段他想与本土酒店、超市、商场合作,将自家研发的大米送上常德市民的餐桌。

  经过今年的实践,闵正富发现稻鸭共生的循环农业新模式能使每亩稻田增收300到500斤稻谷。周围许多其他的合作社与农户看到他们的实践成果后,纷纷表示想与他们进行合作。下一阶段,他将把种植技术推广到周边,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并逐渐促使合作社向管理型合作社发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农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