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已丧失94%的水稻地方品种 珍贵地方种质资源再不“抢救”就晚了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编辑:胡芙 实习编辑 方瑞 2018-07-20 11:08:34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18日,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调度会上,来自“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下简称“行动”)的初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速度惊人,在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6省375个县,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的数目1956年为11590个,2014年仅剩3271个,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高达71.8%。

  2015年,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计划用5—6年时间,对全国2228个农业县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对其中665个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为现代种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供信息和材料支撑。

  在此次普查收集行动中,浙江省宁海县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了清代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的稻种——“御田胭脂米”,其色如胭脂,米中维生素B1、B2含量比普通稻米高,镁、硒、锌等矿物质含量也远高于普通稻米。

  抢救性收集种质资源29763份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对12省830个县的全面普查中发现,各省优质、抗病、耐瘠薄等特性突出的地方品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以单一作物水稻为例,94%的水稻地方品种已在湖南丧失。而其他主要作物地方品种的“消失”情况与水稻基本一致。

  据了解,“行动”中,共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9763份。经与国家种质库(圃)保存资源信息比对,这些资源中的85%为新收集资源。其中已完成调查的10省623个县中,有68个县的种质资源从未被收集保存,占已开展普查县的10.9%。

  同时,在抢救性收集中,发掘出了一批优质、抗病、抗逆、有特殊营养价值的特优特异种质资源,如广东省连山县发现了种植于山坡地的“地禾糯”“地禾粘”,这种古老的旱稻地方品种,能抗稻瘟病、耐瘠薄,是山区农民食用稻米的主要来源,种植历史超过百年。广西省上思县发现的野生葡萄,能高抗霜霉病和根结线虫,对抗病品种改良具重要利用价值。

  珍贵品种散落农家 需抢救性收集

  调度会报告中,专家认为我国尚有一批古老地方品种和特色种质资源分散保存于农家,亟待抢救性收集。

  依据农民认知和初步鉴定,已发现并收集到一批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特色种质资源。不过,截至目前,“行动”计划中未有深度鉴定评价的经费预算,使诸多具开发潜力的优异种质无法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家建议启动重点专项解决这一问题。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目前在科普宣传与舆论引导上还需要加强,以提升全社会参与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意识和行动,推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下一步,“行动”小组将继续推进2018年启动的四川和陕西2省(市)207个县的普查与征集工作,并开展江苏、广东、浙江等8省(市)58个县的普查与抢救性收集。

  (科技日报长沙7月18日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农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