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绥宁县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云峰 阮登科 陈志强 编辑:刘艳芳 实习编辑 丁斯斯 2018-09-06 09:23:24
时刻新闻
—分享—

绥宁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村组承包分红”的新模式,加大农村小额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向云峰摄

  向云峰 阮登科 陈志强

  近年来,绥宁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硬指标和强村富民的“金钥匙”,探索推行了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带动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让村级集体的“钱袋子” 鼓起来,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2015年以来,全县已有103个“空壳村”成功“摘帽”。2017年,该县有经营性收入的村、社区总数达到210个,占全县村、社区总数的89.7%,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773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实现了农村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双巩固、双提升。

  盘活闲置资源,增强“内力”

  “经过盘活资源,这个老饭店成了‘香馍馍’,大家抢着租。”在绥宁县瓦屋塘镇官路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新文对笔者说,这处占地面积220平方米的老饭店通过竞标方式租赁出去,一次性让村集体获得了42.2万元的收入。

  该县建立健全村级集体闲置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各村、社区对集体所有的旧村部、校舍、厂房、房屋和不适宜耕种的田地、荒山、荒坡等闲置资源积极整合、盘活,采取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截至2017年底,全县116个村分别利用废弃或闲置的学校,办起68处竹木加工点,发展48个种植养殖大户,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该县依托81.65万亩生态公益林,每年可获得1183.9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村集体留存30%用于发展公共事业,全县村集体可获得经济收入355万余元。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小水电站,68个村依靠村集体所有的小水电站或收取个体户经营电站管理服务费增加了集体收入。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佘家村投资建设了大门洞水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近30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活力”

  油茶是绥宁县的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关峡苗族乡关峡村采取以500亩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湖南贵太太茶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共享油茶基地,待合同流转期满后,经营权全部移交关峡村,预计每年将为村里增收150万元以上。

  该县围绕青钱柳、油茶、黔邵花猪、油菜、蔬菜、中药材、南竹等特色产业,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或通过入股分红,或通过统购统销,或通过服务管理等方式,着力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并从中获取收益。

  全县各级党组织牵头成立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采取与村民合作共建、成片种植、统一销售的方式,新发展青钱柳1.86万亩、油茶1.1万亩、蔬菜3.5万亩、油菜3.98万亩、黔邵花猪1.6万头,建立步步高扶贫产业基地5000亩,完成南竹低改3万亩,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截至2017年底,绥宁县共建立专业合作组织485个,实现村集体增收258万元。

  突出项目带动,巧借“外力”

  “通过小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们村硬化村道2200米、组道和入户道路4460米,不仅村民出行方便了,而且村集体有了收入,老百姓参与施工获得了务工收入。”8月31日,站在干净整洁的通组水泥路上,该县东山侗族乡双门村党支部书记龙天平乐滋滋地说。2017年,该村参与村级小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入股分红16万元,一举摘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的帽子。

  为拓宽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绥宁县2017年出台政策,动员贫困村入股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参与村级小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购买服务的办法对外承包,贫困村优先享有承包权,承包利润作为村股份分红收入,专项用于村级产业发展,通过滚动增值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该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贫困村道路、水圳、安全饮水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县85个贫困村实现入股分红5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达6万元,贫困群众获得劳务收入606万元,新修安全饮水工程、引水圳106处,修建村组道路186公里。绥宁这一做法获得邵阳市改革创新奖,被省委《改革简报》推介。

  该县还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17年以来,共投资3433万元在84个贫困村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总规模约4900千瓦,每年稳定为每个贫困村增收5万元以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农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