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快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小奇 编辑:刘艳芳 实习编辑 丁斯斯 2018-09-11 10:03:36
时刻新闻
—分享—

  彭小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一,是要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因为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尤其是乡村教师队伍数量紧缺、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流失严重,师范生源质量下降,师范毕业生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不从教”现象,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上述严峻状况,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要试点单位,探索形成了培养补充优秀乡村教师的“一师方案”,实践成效显著,毕业生职业情意深、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快速成长为“四有”好老师和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据统计,从2011年至今,已有9430名毕业生在全省 110个县市区的1939 所学校任教,履约率 96.59%,乡村从教率 95.86%,涌现出一批扎根乡村教育的优秀典型。

  虽然“一师模式”缓解了湖南乡村教师队伍窘况,但乡村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支持公费师范生服务期满后长期从教、稳定成长,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制度机制尚未完善。教师大计,稳定为基、成长为要、质量为本,应采取积极措施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将“育新人”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大力培育师范生的高尚师德。深入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突出师德养成教育。用好思政课主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浸润三湘的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湖湘文化尊师重教、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充满师范特色的立德树人环境,滋养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以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为榜样示范,感染、感动、激励师范生热爱乡村教育,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辅导员、班导师、思政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骨干“五力合一”的育人机制和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教育实习、“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课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有效激发其扎根乡村、履行立德树人根本职责、成为“四有”好老师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不断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教乐教,必须切实解决教师物质待遇问题,使其有更多职业获得感:实行激励性岗位津贴差别化制度,显著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越是在边远贫困地区执教的教师,其岗位津贴应越高。为此,须打破县域统筹,建立岗位津贴资金省域统筹制度,避免因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财政收入差异导致津贴难以落实;实行乡村教师工资教龄累进制度,教龄越长,奖励性工资的增长幅度越大;完善乡村教师住房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其幸福指数。

  三是满足乡村教师的精神需求。实施政策性倾斜,优先支持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建立乡村教师从教功勋奖励制度,褒扬乡村教师的优秀事迹,使其有职业尊严感、自豪感;改善乡村文化生活条件,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满足乡村教师精神需求。

  四是为乡村教师学历提升与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提升个人价值、升华职业生命的专业发展和职业上升空间,才会长期从教乐教。据调查, 2017年湖南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为19.94万人,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439人,占比为0.22%,学历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据了解,在乡村任教的公费定向生大多数渴望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发展潜力,但6所部属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培养规模小,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虽有教育学硕士培养实力,却无培养资格,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乡村优秀教师的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国家应制定乡村教育硕士定向培养计划,由具备培养能力的地方师范院校承担培养任务,使乡村教师有机会接受硕士学历教育,为乡村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优质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农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