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沈美)当前,改革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自2013年,广东省河源市灯塔盆地(下简称:灯塔示范区)一直坚持以创新带动发展,作为全国二十五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其多措并举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转变生产模式:拼资源改为拼技术
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河源市一直以来利用科技、设施装备、管理等现代要素驱动农业发展,改变了过去大水、大肥、大药等拼资源、拼消耗的生产方式,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最明显的成绩莫过于其各项指标数据均位居广东省前列。
据介绍,2015年,灯塔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分别达到66%、55.1%和55%,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9.5、7.8和3个百分点;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比重、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比重分别达84%、67%,均比2012年末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河源市粮食单产持续提升到500公斤每亩,比2012年提高21%以上,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万亩,同期亩均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10%以上。
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同时,河源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方面也卓有成效。灯塔示范区通过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县数品”和“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格局。
目前,灯塔盆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柠檬、蓝莓产业化种植基地,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达到4475元/亩,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0%,此举加快了培育农村本地产品品牌,推动了农业品牌建设。
除此之外,优质粮油、安全蔬菜、生态养殖、南方药材和花卉苗木其他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也在同步快速发展。为了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河源市还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价值,从大环境、大客家、大文化的层面发展休闲产业,形成以“温泉小镇+特色果园”、“花卉苗木+婚庆基地”、“水果+农业公园”、“蔬菜+亲子乐园”等多种模式的生态旅游新业态。其中,热水、佗城、义合、埔前、凤安等五个镇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农业增效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奔康的步伐,数据显示,2015年,灯塔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03元,比2012年增长39%,年均增速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3个百分点。
大力开展金融改革与人才建设
农业发展的顺风顺水也充分体现了河源市在金融政策方面的革新优势。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河源市采取设立融资风险补偿金、为企业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贴息贴保等形式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抵押信用贷款。
据介绍,灯塔示范区共投入财政资金2300万元,启动了“政银保”、“政银企”、“创业贷”、“产业贷”等农业融资模式,撬动银行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抵押贷款资金近20亿元。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扩大担保覆盖面,解决农业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灯塔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四台一会”,即: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和农业融资服务平台,利用财政资金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农业。
除了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三年来,灯塔示范区以实施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工程为契机,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柔性引进优质粮油、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与发展、特色水果、茶叶、高效安全蔬菜、园艺种业产业等8支科研创新团队;依托示范区内2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累计开展新型农民现场培训或指导294场次,举办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班219期,发放技术资料24.5万份,培训农民5.1万人次,为示范区新型农民培育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据了解,预计2016年底,灯塔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综合得分将达到78分左右,其将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业内专家表示,灯塔示范区的成功将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余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