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破解农产品丰产不丰收“迷局”?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余艺丹 2016-12-05 14:48:19
时刻新闻
—分享—

  11月22日,本报一篇《4000只竹林走地鸡等您来购买》的报道,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家禽销售难、生姜销售难、柑橘销售难、生猪销售难,类似事件为何屡屡发生?近日,记者走访了衡阳市部分农民朋友以及农业、商务等部门,力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寻找应对之策。

  农产品滞销现象频现

  “今年生姜虽丰收,但由于销售渠道不是很通畅,现在土里还有近10万斤姜没收回来,眼看天气一天天变冷,如果不及时卖掉,这些姜很可能会烂在土里了。” 常宁市西岭镇大义山毗帽峰桐排村无渣生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小明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常宁市大义山毗帽峰,平均海拔3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年平均气温17.6度、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无霜期210天。大义山的先辈们利用大自然馈赠的独特优势,探索出种植生姜的生存之道。史料记载,大义山种植无渣生姜已有2100多年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很长一段时间大义山无渣生姜被尊为皇家御用贡品。

  “2014年,当时市场上的生姜每公斤能卖到17、18块,即使种几分地的生姜也有上万元的收入。第二年村民种植生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可哪知当年的生姜就算按高于成本价一两毛钱卖出也无人问津,着实让我们这些山里人看不懂。大部分的老百姓将无人理睬的生姜放到地窖储藏起来,待到生姜行情好的时候再出手。但这个好行情,村民们等了两年还是没等到。今年村民们种的姜,大约只卖到六成左右。”白沙镇观坪村党支部书记柏运生很是无奈。

  同样,在去年11月初,衡南县宝盖镇双田村养鱼专业户肖新文,看着屋门前承包的五子塘水库里鱼儿欢跳的场景,也是眉头紧锁。全家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放养5年的鱼,因水库急着放水干库,急寻鲜鱼“白菜价”销路。

  与无渣生姜和竹林走地鸡销售遇冷情况不同的是,今年衡南县谭子山镇的碧峰枣业专业合作社,挂果100多亩酥脆枣,即使鲜枣卖到60元一公斤,还是被抢购一空。但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琼军仍有一丝担忧,虽然今年收获的2万多公斤酥脆枣早早卖完了。但是,随着明年更大面积酥脆枣的挂果,销路是否还能如此顺利,谢琼军心里却不太有底。

  “农产品滞销”“白菜价处理”,这样的新闻前年有、去年有,似乎年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留在农民手中无法销售,很多时候挂出很低的价格也无人问津。

  农产品滞销的原因何在

  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造成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市场信息落后或不对称而直接导致的。市农委主任汪维分析,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等特征,属于弱质产业范畴,如果用封闭、孤立、静止的传统思维来发展农业,农业发展很可能会画地为牢。多数情况下,由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或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出现滞销现象。

  以生猪养殖为例,近年来,由于影响生猪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生猪价格连续出现暴涨暴跌的“怪圈现象”。养殖户往往踏不准买卖的节奏。长期以来,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厚厚的“障碍墙”,以致农户很难跟上市场需求的脚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丰产却不能同步带来丰收,这也让各级政府困扰不已。

  记者走访发现,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大多还是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封闭低效、自给自足式状态。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魔咒”是小农经济意识深厚,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没有好的调节机制,供需不平衡。同时,具有品牌意识的农民还不多,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很多时候只是销售原材料式的农产品,无尽的低价竞争,最后导致大家都赚不到钱。虽然网络发达了,农民也可以探索网上售卖,但是呢,农民大多又不懂这些,而且很多时候并不能承担物流运输等的一些费用和风险。

  靠媒体呼吁帮扶非长久之计

  农村市场存在长期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了如今越来越多农产品滞销现象的发生。除了政府出面扶持,在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的农村,当地媒体也尽了最大的努力。2012年,祁东县太和堂镇五里堆村冰糖甜橙合作社的果农丰收了200多万斤的甜橙,由于市场需求信息不畅等原因,当年的春节过后,还有近50万斤的甜橙没有销路。随着气温的上升,加之没有冷库等设备保存,每天都有大量鲜果因腐坏而被迫丢弃。当地的大学生小王通过上网发帖推销甜橙,并向媒体求助,最终借助媒体向社会呼吁,共同帮果农卖橙。

  2015年10月底,常宁市白沙镇忠岭村种植的60万斤生姜尚未找到好销路,村民们心急如焚。消息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央视等媒体的关注和宣传。当年的数据显示,由于2014年生姜价格暴涨,让众多姜农看到有赚头,于是全国范围内的生姜种植面积同比扩大了30%,且由于风调雨顺生姜长势良好,生姜大丰收,再加上外贸生姜的订单量“缩水”,加剧了生姜价格的暴跌,导致当年丰产的生姜滞销。

  诚然,每次经过媒体报道后,都会引发一阵抢购、义买热潮,暂时为农民朋友解了燃眉之急。但是,细细想来,在农产品滞销的事件中,仅靠媒体呼吁帮扶并非长久之计 。

  “魔咒”怎么破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生产的粮食、生猪、家禽、油料、蔬菜、果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不到20%,高附加值食品产业的农产品也不多,水稻带壳卖,生猪带毛卖,柑桔、生姜带皮卖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汪维如此概括。

  如何打破当前农产品的种种尴尬?汪维建议,一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着力抓好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切实让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要以市场订单来确定生产规模,不能想当然就低头去做。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第三方面,要大力培育两新即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户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和农产品价格的“发言权”,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抵御力。

  市商粮局综合调研科负责人曾德伟说:“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一是需要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大预测预警力度,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二是搭建产销衔接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体系,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等流通模式,实行标准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生鲜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点,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冷链物流,及时化解农产品不易储存的难题。”

  市农委农村改革与发展科副科长林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则建议,一是要打好“品质牌”,积极申请“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加消费者对产品信赖感;二是打好“加工牌”,通过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或者信贷部门支持,发展深加工或者产地初加工,来延长产业链;三是打好“融合牌”,像衡南碧峰枣业专业合作社可进一步依托枣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科普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枣子的价值“榨干取尽”。

  经过今年生姜滞销的教训,李小明告诉记者,“明年不能再这么想当然地种姜啦!必须要先与食品企业等销售渠道联系好,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对接,避免再出现滞销。”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余艺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