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陶子斌,他满身是泥,有些不好意思。见记者来了,他就忙着解释:“上午去田里插秧了,衣服还没来得及换。”一个箭步跑进房里换了套干净衣服。陶子斌在宁乡花明楼村无人不知:他是一名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新农民,宁乡县劳动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现代青年农场主,还是一位带领大伙致富的好党员。
用脑子种粮,种出新名堂
“要不是他,这片农田还会一直荒着。”70岁村民陶季尧将手指向眼前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说,由于种粮投入大、效益低,刨去各项成本,几乎没得赚。农忙时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再,陶子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家庭农场等政策,这些“红利”让陶子斌心潮澎湃,他毅然辞掉了月薪5000元的工作,返乡创业。
“当时,我妈妈特别反对,她觉得辛辛苦苦供我读大学,为的就是让我跳出农门。她憧憬的生活是我在城里有份体面的工作,拥有一套房,她到城里来帮我带小孩。”不顾家人反对,陶子斌怀着建设家乡的热情,当起了新农民。
“我要把大学里学的知识‘嫁接’到农业生产管理上,通过土地流转连片机械化种植水稻,来降低劳动强度;通过提高水稻种植科技含量,使粮食增产增质。”2013年,陶子斌从亲戚和朋友那里借来钱,流转了470亩地,买来插秧机、收割机等农资,成立绿自然家庭农场。虽然那年不巧遇上大旱,可陶子斌仍获得了10万余元的不俗收入。
创办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自己学到了好技术且挣了钱,不能藏着掖着,陶子斌当起了农民的“老师”。他先后协助宁乡县农开办、镇农办与农技部门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培训16次,受训人数达1000余人。
花明楼村早鸡塘组的杨师傅体会最深。2015年,他种了50多亩田,为了帮助他增产增收,陶子斌从早稻育秧到晚稻收割,从基肥的选择到病虫害的防治,都毫无保留地提供技术指导。最后,每亩增产50多公斤,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万多元。
在花明楼村有许多种粮食大户,然而“各自为政”的散户模式让这些大户们叫苦连天。村民黄跃飞告诉记者,他不仅流转了60亩田种水稻,而且还种了其他经济作物,农忙时高强度的劳动令他苦不堪言。黄跃飞的无奈在今年3月有了转机,陶子斌发起成立了宁乡县共心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粮食生产“四统一”的模式服务种粮大户。加入到该合作社的成员可享受到统一的技术服务、农资采购服务、生产管理服务以及产品销售服务。“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避免中间环节,减少成本,实现资源共享。”陶子斌说,一台农机就得投入20万元,但是用不到两年就得“退休”,但是加入合作社就可以省下这笔钱。
这好像久旱的农田骤然迎来雨露,一时间有20多名种粮食大户争先加入。“统一购买农资,大概比我们自己单干要节省30%的成本,而且入社后还不用愁销路,多好!”黄跃飞的干劲更足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舒文 李广军
编辑: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