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性客观看待——重视早稻减产的另一面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石少龙 编辑:刘艳芳 实习编辑 马娅 2018-09-03 09:03:52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上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形成产量的两因素,播种面积较上年下降6.8%,亩产却比上年增长2.7%。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解读2018年早稻生产情况时表示,早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比重较低,加之稻谷库存较多,早稻减产对粮食供给影响十分有限。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表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粮食生产的基本面总体良好。

  不错,从早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超过1/10,七八十年代最高时接近20%。进入本世纪,这一比重,旋即从2000年的8.1%降为2001年的7.5%;以后8年即到2009年,围绕百分之六点几的比重徘徊;又过了8年即到2017年,均处在百分之五点几的低位比重上。

  稻谷库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包括稻谷在内的国家粮食库存总量处于高位。稻谷库存多、压力大,且产业链条短、消费弹性小,是当前库存消化的重点和难点。

  何况,稻谷库存中的早稻也不少,加之新早稻收获前,稻谷成交率低,早稻成交量少,且政策性小麦库存仍然很大。如此,早稻减产确实对粮食供给影响十分有限,包括早稻供给基本无碍。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看到早稻减产对粮食供给影响十分有限的同时,也应该面对一个事实,即全国再次跌破3000万吨的2018年早稻产量,已降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且早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2017年早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降至5.1%,2018年将跌破5%。如若早稻偏少的产量、太低的占比持续下去,加上前几年早稻的陆续出库,无疑会影响未来市场对早稻的需求。

  好在这些年早稻减产后,中晚稻生产得到加强,尤其是优质稻品种覆盖率得以提高。正如首席统计师所言,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这是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结果,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成果,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表现。的确,在粮食流通处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下,在粮食库存仍然高企的形势下,在国内外市场粮价明显倒挂的背景下,农民适时调结构,企业主动去库存,是有自信、有能力的体现,是多少年奋斗所得来的。

  但市场上客观存在着对早稻的需求。早稻脂肪含量较少的耐储特色,使其成为各类储备稻谷中的最佳品种;早稻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品质特性,使其成为以米粉为代表的诸多加工对象的上好原料;早稻在所有稻谷中最实惠的价廉特点,使其成为拥有相对固定消费群体的首选米品。况且,早稻中的优质稻比例也很可观。

  因而,当下乐观看待早稻产量下降的同时,还应从长计议,未雨绸缪,重视早稻产量发出的下降信号,不让其成为稻谷乃至粮食产量下跌的拐点。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减少,有部分农户“双季稻改单季稻”“水田改旱田”和增加休耕面积的原因,而“双改单”,改单容易改双难;水改旱,改旱容易改水难;休耕复耕,休耕容易复耕难。早稻产量过度下降,也可能影响全国粮食总产和需求,而藉由早稻提高复种指数进而增产,是其他粮食品种在时间上、地域上和质量上所难替代的。

  (作者为湖南省粮食局巡视员)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石少龙

编辑:刘艳芳 实习编辑 马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