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县年轻夫妻返乡创业,乐当“新农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编辑:姜雯婕 2020-05-06 09:43:52
时刻新闻
—分享—

“选用这种苗,抗病能力就更强。”“保持30-45度角插入,不要太深,入土5公分最好。”“你们几个家里还没有开始种的,首先要把田里的水全部排干,晒3到5天再下种。”

5月3日,骄阳似火。湘潭县白石镇龙凤村,一堂“红薯种植课”正在田地边进行。“讲课”的是一名年轻小伙子——“新农人”胡彬;“听课”的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要让年过半百的老农民服气30岁出头的“新农人”,可不是件容易事。

5前年,“80后”胡彬和“90后”妻子张婧双双辞掉15万年薪的工作,回到老家龙凤村,在田野上不知挥洒了多少青春的汗水,终于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以红薯加工为主的农业致富路。

选择:和长辈们一起留守农村

“自己年薪15万元,老婆也差不多。工作7年,攒下了80万元。一算完,我俩做出了一个决定:回老家!”2014年是胡彬在深圳富士康工作的第7个年头,也是最后一个年头。

胡彬是农民的孩子,读过中专后便在大城市打工,虽然收入还不错,但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倒并非受不了在外打拼的苦,而是挂念着留守在农村的家人的不易。

“我曾是个留守儿童,我知道留守的苦。”胡彬说,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的童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虽然爷爷奶奶将他照顾得很好,但成长路上父母的缺席难免让他留下遗憾,“所以在外面赚到钱后,我最想做的就是回来,陪在爷爷奶奶身边,父母也老了,回家了,他们身体不好,需要我的照顾。”

尽孝是回到农村的初衷,而农村也给了他无限的可能。

拿着80万元启动资金,胡彬综合考虑了白石镇的土壤气候、传统优势农业因素和妻子家乡河南的红薯种植技术,最终决定从事红薯粉、藕粉加工产业。

参加县里镇上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听农村电商讲座,到各地考察市场……年轻人说干就干,凭着一股冲劲,当年,胡彬的家庭农场成立。

2017年,了解到国家出台小作坊食品许可证制度,支持传统食品加工的个体经营,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极好的机遇,便联合周边几名农户成立了湘潭县白石农夫合作社,添置了藕粉、粉条等现代加工设备,注册了白石农夫农产品商标。2019年,白石农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步成型。

胡彬和张婧这对小夫妻,成了湘潭县最年轻的“新农人”夫妻。

创新:农村有太多“宝藏”值得挖掘

当好一个“新农人”,有志气还远远不够。

“别看红薯粉常见,技术要求真不少,温度、湿度、时间样样都是学问。”胡彬说,“有次做红薯粉,温度超过了18度,粉浆开始发酵,做出来的粉就带酸味。”因技术不过关,胡彬的家庭农场前两年都是在亏损状态,“那段日子特别难,只好托亲戚帮忙,去其它红薯粉加工企业学技术。”

后来,他又从河南引进了两个新品种,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进行育种。

“双曲19品种的优点是产量高、淀粉含量也高,济薯25品种的口感更劲道,全部采用仿手工无明矾工艺,兼顾了粉条的健康和口感。再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细分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胡彬介绍,去年公司种植了200多亩红薯,再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红薯进行加工,“没从外面购买任何淀粉,从采摘红薯到制成红薯粉,不超过72个小时,保证了品质,才能保证口碑和销量。”

“农村有着太多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胡彬拿出一袋笋干向我们介绍,有次开车路过莲花村尹家冲,看到万亩竹林的宣传牌,立马想到这是个被遗忘的资源,决定把笋干作为公司的新产品。“白石镇竹林资源丰富,竹笋口感很好,做出来的笋干质量好、色泽亮。而笋干制作既可以利用现有烘干设备,主要采摘加工时间与红薯粉、藕粉正好错开,可谓一举多得。”胡彬说。

“做农民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学习的过程。”妻子张婧在一旁感慨,“现在我们夫妻每年都有1个月时间外出学技术,了解各地的农产品品种,学习最新的加工技术等。”

担当:让更多人看到“当农民”的价值

“小胡,今年的红薯苗还有吗?给我们留点,我田里油菜在收了,马上就腾出地方种红薯啦。”5月3日,老乡马贵炎急匆匆给胡彬打来电话,向这位小胡老板预定2亩地的红薯苗。

马贵炎是龙凤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体残疾,外出打工不便,家庭生活困难。2019年,胡彬的白石农夫合作社向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种苗、肥料、药品,提供技术指导等。“我去年在家中摔倒,住了2个多月院,都是小胡免费帮我照看着红薯地,年底一算账,我们光靠种红薯就有6000多元纯收入,总算脱贫了。”马贵炎感激地说。

近3年时间,白石农夫合作社吸纳本地农民当社员,免费向其提供红薯种苗,并回收红薯进行加工。有销售意向的社员还可成为销售代理,从合作社拿货销售。目前,合作社已和长株潭地区的15家店铺、多家淘宝店铺实现稳定合作,带动白石镇及周边500余户农民发展产业,公司产品扩展至红薯粉、紫薯粉、红薯淀粉、藕粉等多个品类,年产值100多万元。社员依据不同合作方式,每亩地收益在3000-5000元左右。2019年,合作社还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帮扶8户1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再过几周,合作社的新厂房就要动工了,仓储、生产规模都会扩大很多。”对于未来的发展,胡彬有着明确的思路:不断开发本地特色产品,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让更多人看到“做农业,当农民”的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编辑:姜雯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