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文化遗产富集,自古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和保护湖湘农业文化遗产、加大推行湖湘耕读教育。
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敷陈湖湘农耕故事。“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于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及与其相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湖南农业文化遗产遍布三湘,湖湘农耕故事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在炎陵县,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耕播工具。从出土1.4万-2.1万年前的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遗址到澧县城头山稻作文化系统,承载着我省稻作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此外,永顺传统油茶林农复合系统、以宁乡花猪、湘西黑猪等为代表的传统养殖系统、新田三味辣椒种植系统、以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为代表的古茶园与茶文化等系统都是我省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期间蕴含着丰富而古老的农耕文化故事。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今天,我省在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等院士的科技引领下,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传奇故事。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营建湖湘农业品牌。农耕文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的根和魂。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种业溯源保护、种质资源创新、种业产业升级等领域的重要支撑点,紧扣湖南地域资源,重点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双轨保护工程,挖掘区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遗产资源,讲好农耕文化故事,全面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用文化精神提升农业品牌的附加值,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湖南陆续推出“五彩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湖南油茶”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随着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成立,长沙·芙蓉岳麓种业峰会、湖南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等体现出种业保护和农业文化振兴的湖南速度。农业文化遗产在种业安全保护、提高农户效益、传承地域文化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增强了当地百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赓续湖湘耕读教育。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等多重价值。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耕读教育对于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一方面,可以围绕“谁来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创建湖湘耕读教育的常规模式,常态化培育一批素质过硬的传播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成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验性强的课程、文艺作品、体验展览,为广大涉农高校学子、大中专生、中小学生铭记农耕历史,锻造学农、爱农精神提供研学平台。比如在文化遗产的科普(研学)展示中,可以采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展示农耕故事,加强农业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感,促进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文化价值,赓续湖湘耕读教育,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华章。
【作者系民进长沙市委会常务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古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佩之
编辑:李丽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