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畅通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实现提质增效

来源:湖南农业杂志社 作者:叶素丰 编辑:李丽璇 2021-12-30 10:01:03
时刻新闻
—分享—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随着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提升农产品产后降损增效、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需求日益提升。

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为期5年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采取先建后补的形式进行支持。项目按照不超过建设设施总造价的30%进行补贴,832个脱贫县不高于40%,单个主体补贴规模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021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二年,湖南承担了国家下达任务数2500个。截至11月29日,全省立项建设主体数量2260个,立项建设设施3157个,其中开工待完工设施1362个、已完工待验收设施1139个,开工建设率79%,落实金融贷款金额8461.5万元。图片

图片

湖南一处新建好的冷藏保鲜设施。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成果如何?设施怎么实现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如何助力农产品由“最初一公里”走向“最后一公里”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近日实地走访了湖南多个项目实施点,听取农业从业者现身说法。

茶陵:建在田间地头的“保鲜工厂”

近年来,茶陵县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茶叶、脐橙、蔬菜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乡一品”“一县一特”的产业格局基本确立,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需求量大。

2021年,茶陵县被列为项目全国试点县,是湖南省6个试点县之一。

“茶陵有‘三宝’,生姜、白芷、大蒜脑”。“三宝”之一的茶陵紫皮大蒜在该县虎踞镇种植历史悠久,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当地种植的农户不少。茶陵县君兰大蒜专业种植合作社帮助和带动了一批贫困户种植,与他们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大蒜采收期短,每到收获季节,种植户在同一时段采收,大量大蒜在收获后就涌向了合作社。

“特别是去年大蒜成熟时遇上了下雨,种植户一时间都收了送到我这里,但日处理量有限,大蒜全都堆在了厂子里,不及时处理完就坏了。”该合作社负责人谭正军说。他去年建了410立方米的冷库,不够用,今年又投入资金新增了964立方米。

“这下就不怕屯坏了,送来的农产品不能及时处理完就放进冷库,大大延长了加工期。”自从建设冷库后,谭正军的合作社销量明显扩大,大蒜上市销售期增长。因为这些农产品能放心储存了,有了足够的时间去错峰销售,产品也能卖个好价钱了,这对于合作社和农户来说也是好事,收入也增加很多。据他测算,有了冷库后,年销售量上涨了50%,销售单价增加后带来的销售总额上涨超过100%。图片

图片

茶陵县一处贮存食用菌的冷藏保鲜设施。

而茶陵县界首镇的另一个地方特色农产品——食用菌的生产则完全离不开冷藏保鲜设施。为了保持新鲜品质,食用菌在采收后要先对其进行预冷,在运输过程中要用冷藏车,在销售时则需放置在冷藏柜内。采收后如不能预冷,会影响菌的品相和口感,价格也就卖不上去。冷藏保鲜设施的缺乏一直制约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但现在有了冷库,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食用菌当天采下来,装到泡沫箱里进冷库预冷,下午装车发车,第二天到广州了还是适宜的温度。”茶陵县兴农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陈晚朱说,“该项目对我们种植农户来说,既实惠又实用,大大保障了食用菌的运输效率和保鲜质量,使我们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保障。项目的实施对我镇食用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据茶陵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自项目实施以来,全县有168家主体自愿申报,112家开工建设。县里通过采取精心组织实施、统一标准严格审核把关、强化安全生产等措施,已完成建设规模4万立方米。项目的实施对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冷藏保鲜设施多了,而农产品生产季节性特别强,冷库的使用期有限,每年有很多时间在闲置。怎么能最大程度使用冷库呢?作为全国试点县,茶陵提供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在县里推动下,茶陵县冷链行业协会于2021年5月成立了,纳入了包括16家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单位在内的120家会员。

冷链协会成员中有种蔬菜的,有种水果的,有种中药材的,各产品收获期不同。协会收集好相关信息,在合作社、家庭农场会员间搭起桥梁,谁家设施闲置了,谁家又急需冷库,两下一撮合,就能提高冷藏保鲜设施使用率。

“去年,有家合作社的500亩丝瓜集中采摘上市后没有冷库可存放。告知协会后,通过沟通协调,调度了冷库供其无偿使用。” 冷链协会会长陈湘赣介绍。协会的这种做法解决了农产品上市时产品保质保鲜的“燃眉之急”,降低了无端损耗,也受到了成员间的拥护,带来了不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后续还会在冷库维修保养、技术服务、产销对接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展协会的联络作用。”陈湘赣说。

汉寿: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汉寿是传统蔬菜生产大县,素有“北寿光、南汉寿”之美誉。近年来,汉寿县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汉寿蔬菜”品牌。全县蔬菜播种面积40多万亩,年产量近150万吨,产值18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

蔬菜产量大,但产地初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质量、价格上不去,是限制汉寿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弱项。为了解决农产品集中收获上市造成的价贱伤农、产后损失严重等问题,汉寿县抢抓项目的政策机遇,着力聚焦解决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问题。

2021年,汉寿共有项目实施主体数38家,补贴总资金754万元,至12月9日,冷库建设完成率100%。一座座新建的果蔬保鲜库伫立在田间地头,打破了农产品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的转变。

成立于2014年的汉寿县兴旺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土地1680亩,辐射周边订单农产品面积9000多亩,主要种植白菜、花菜、莴苣、南瓜等品种。2020年,合作社投入资金修建了2个共500立方米的低温冷库,项目补贴24万,缓解了农产品上市高峰期的产品积压问题。

“我合作社的订单面积太多了,500立方米的库容仍然不够用,蔬菜多的时候,等着进冷库的菜都堆得像山一样,看着辛苦种出来的菜处理不了,变坏了心疼。因此,今年我又申请修建了4个项目低温库共800立方米。”合作社负责人郭利介绍道。

今年,兴旺达合作社在蔬菜收购季节,订单农产品和自产产品蜂拥而至,但再也没出现农产品积压、损坏的情形了。产出的蔬菜经过保鲜冷藏后,在市场货多、市场行情低迷时可暂放在冷库中,待市场行情恢复、价格不错时,再及时优价售出。图片

图片

图片

汉寿县一处贮存蔬菜的冷藏保鲜设施。

“错峰销售因为建了冷库而变得可行,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能卖到好价格。算下来,每斤蔬菜均价可提高1元左右,今年光这一项就为合作社订单菜农增收300万元以上。”郭利说,“一年就收回了建设冷库的成本。”

该县永鑫蔬菜专业合作社今年也投资建设了2个冷库,作为合作社的蔬菜储存流转中心,解决了蔬菜在常温下储存时间有限、品质难保障的困扰,蔬菜损耗率也降低了30%。在甘蓝采收季节,合作社每天采收处理能力有60万斤,而销售能力只有45万斤,无法销售的15万斤就可以先存放在冷库中等待流转。合作社的辣椒、白菜都采取这种方法,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保证了一年四季蔬菜持续稳定地供应市场,也能给种植户带来不少收益,让他们“丰产又丰收”。

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保证蔬菜季节性采收不受损失,提高菜农收入,保证蔬菜的品质和竞争力,更能提高销售半径,增加市场覆盖率,保持农产品稳定供应和周年供应,使产业链健康发展,达到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效果。

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是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今年,汉寿县还重点扶持县汉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经营主体联合修建仓储、冷藏和交易中心,计划将其打造成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田头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产地批发交易中心。中心分两年投资建成了近20000立方米的冷库,可一次性冷藏蔬菜2500多吨,年可冷储蔬菜50多万吨。

6家合作社总共流转了10000多亩地种植蔬菜,年产量高,对冷库需求量也大。冷库建好后,所产蔬菜在市场疲软的时候就可以待价而沽,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冷库供6家主体共用,平时每家各有一间。哪家不够用了,还可以借用别人的空闲库。一筐筐从田间采摘的花菜、白菜、辣椒等蔬菜,在这里的冷库里“打个转”,就带着“新鲜”被销往广东、重庆、四川等地。

“曾经每公斤1.6元的花菜,到那里能卖到4元左右。”汉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正初介绍,“花菜售价较高,外地市场需求量也很大,但一销不出去就烂了,农民都不敢多种。现在蔬菜保鲜有保障,订单也稳定,他们心里有底,敢放手种这种更挣钱的蔬菜了!”

桃江:冷库推动“一县一特”产业先行

眼下正是冬笋的热销期,在桃江县马迹塘竹笋专业合作社所在的马迹塘镇马迹塘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出动了,抓紧这两个来月的时间上山挖笋,批量的新鲜竹笋送到了该合作社。这要在以前可是让负责人肖学文头疼的事情,如今建好了冷库后,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桃江县是“中国竹子之乡”,有竹林面积115万亩,“桃江竹笋”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年来,县里将竹笋产业作为了推动“一县一特”的先行产业。

保质期一直是困扰肖学文最大的问题,新鲜竹笋最好卖,价格又高,但常温下放不了几天。收多了卖不出的话,没有冷库贮存容易坏;收少了,有可能就造成卖断货,很不好把控。

有了冷藏保鲜设施后,在鲜笋加工期间能防止鲜笋老化、变质等,延长鲜笋加工时间,问题都迎刃而解。以前当天收的新鲜竹笋卖到长沙就不错了,现在能卖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灵活性提高了很多,对市场协调能力也增加了,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合作社和农民收入。

图片

桃江县一处贮存竹笋的冷藏保鲜设施。

冬笋和春笋都是同样的情况,在2021年竹笋的鲜活收采季节,肖学文的合作社每天可收储鲜笋60余万斤,当天没卖出的则通过初加工后入库。

“在今年春笋采收季共贮存达500万斤,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冷库,这些竹笋就只能弃之于山。”肖学文说道,“冬笋在桃江于10月份开始生产,而旺季销售为12月至次年2月,如果能保证鲜笋销售的话,每斤售价可提高3元,收益大大增加。今年全年为竹农增收500万元以上。”

不适合鲜销的竹笋则可通过压榨加工制成笋干。笋干的贮存也离不开冷库,榨干水分的竹笋如果不能及时低温贮存,不久就会出现变黄、变黑等现象,影响产品质量,继而影响价格。放入冷库后的笋干则可保存三五年都不变色,常年备货保质都不是问题。

桃江县旭辉竹笋专业合作社今年也通过项目新建了一个近1000立方米的冷库,能够贮存压榨笋100吨、成品笋5万包。该合作社负责人丁虎介绍,冷库建成后大大提高了当地竹笋的采摘率,再也不用担心采摘压榨后不好存放的问题,生产时期不用抢工了,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竹林资源,也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收入。今年,合作社的收笋量比往年提高了40%以上,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近百万元。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我本来就有建冷库的想法,没有补贴也要建。感谢有这个政策春风,建成的冷库能补贴30%。”丁虎说,“我们考虑在明年再增一个冷库作为备用!”

“桃江县今年的补贴资金由去年的125万增加到了308万,我们在全县摸底了有冷库建设需求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桃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申报项目的积极性都很高!”

据了解,2021年桃江县有项目实施主体数25家,项目解决了桃江竹笋这个“一县一特”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困境,使其能够稳定地供应市场,在全国有了产品竞争力,对提高扶贫成果巩固基础、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湖南农业杂志社

作者:叶素丰

编辑:李丽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