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粮食生产“新农人”崭露头角 ——湖南省平江县春耕生产一线见闻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吴砾星 编辑:李丽璇 2022-04-06 16:28:45
时刻新闻
—分享—

粮食生产“新农人”崭露头角

图为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寿光农机专业合作社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 资料图

大地回春,春耕正劲。在革命老区、江南粮仓湖南平江县,一幅幅忙碌有序的春耕图正徐徐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田野里多了些“新农人”的身影,以高科技助力忙生产,巧用政策勇当“种粮大户”,搞起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为粮食生产贡献力量。

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曾要军介绍,2021年全县完成粮食种植总面积101.78万亩,粮食总产量44万吨以上,实现面积、产量“双增加”。2022年,全县计划播种面积102万亩,产量有望再攀新高。

政策扶持,“新农人”越来越强

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走进平江县三阳乡清安村,田野上一排排崭新的育秧大棚引人注目。大棚的主人曾棒清,领着几个村民棚里棚外忙活,一个个秧盘里的种子已经发芽。曾棒清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好,发展前景也不错,我要大干一番,成功实现转型。”

今年55岁的曾棒清年轻时种过田,后来当过兵,退伍后“靠山吃山”从事金矿开采,成了小股东。2021年,绿色矿山转型,通过乡、村两级多次做工作,曾棒清和其他股东一道签订停产转让协议。

这一纸协议,一度让曾棒清对未来的出路一筹莫展。乡、村干部看到他头脑灵活、敢想敢干,上门做工作,宣传中央、省、市、县的各种政策,引导鼓励他做“新农人”种田致富。

曾棒清见多识广,没有让干部们失望。在县乡奖补政策的支持下,他新建512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秧大棚1个,总投资80余万元,目前已落实各级补贴40余万元。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新建冷库1个,已入项目库,按政策均可享受政府补贴。

为了鼓励曾棒清做大做强,联点干部协助他做好土地流转,目前已流转清安村水田500余亩、金安村水田300余亩,全部种植双季稻。三阳乡对其工厂化集中育秧实行政府全额采购,并且每亩水田安排100元的大田翻耕奖励,其他如种植示范大户奖励、规模化大户补贴等都确保到位。乡、村两级对其承包水田全部完善好配套水利设施,确保旱涝保收。

去年年底,作为“新农人”的代表,曾棒清参加了省乡村振兴局组织的湖南省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省农机事务中心组织的湖南省机插机抛技术骨干培训、岳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粮食生产领军人才培训等。

最近,曾棒清又收到了一个“大礼包”。三阳乡农商行通过考察,已确定对曾棒清发放低息贷款“春耕贷”100万元。

去年来,在平江像曾棒清这样的“新农人”,一共增加了47个。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带领农民规模化种田,已成了粮食丰产的生力军。

规模生产,“农业CEO”越来越牛

离清安村不远的伍市镇颜家村,种大棚早已不是新鲜事。今年春耕育秧,引进的水稻“DMC育秧”新技术吸引了不少人。平江县寿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寿光说起科学种田底气十足:“DMC简称3D打印育秧,就是干籽定位播种(D)、泥浆(M)双层覆盖(C)旱育秧技术,是农业工厂化的关键。”

新技术让人大开眼界。来自长沙利诚种业的技术推广员现场演示,一台大号“打印机”安装在田里,机械管轮不停地转动,使用种纸卷进行反铺播种。技术推广员介绍:“种子定位在纸张上形成种纸卷,将种纸卷反铺在泥上,这是天然的一层覆盖,保湿效果明显。”

今年做给农户看,明年农户跟着干。连日来,在平江县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全县各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农技站技术员与种粮大户,一批又一批来到寿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厂化育秧大棚现场学艺。大家纷纷表示,布种又快又均匀,直接用田里的泥,就地取材,省时省钱省力,这新技术值得一试。

在寿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更让人艳羡的。在这里,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比起传统的育秧方式优势更明显,不但缩短了秧苗的生长周期,从以前的28天缩短至18天,还提高了秧苗的存活率,能够有效抵御不良灾害天气对育秧过程的影响。不仅如此,工厂化集中育秧还省工、省时、省钱,和分散的人工育秧相比,每亩可减少50个左右的抛秧盘,仅这一项就可省下120元。

目前,寿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大棚达到了1万平方米,可实施多层次循环育秧,最多能培育1万亩机插或机抛秧苗,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能力。

近年来,平江有一大批赵寿光式的“农业CEO”在积极提升机械化水平、开展社会化服务、探索规模化发展,让粮食生产的路越走越稳。

科学种田,“合伙人”越来越多

多种粮,更要种好粮!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如今人们对粮食有了更高标准要求,促使粮食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装盘时先将基质均匀填平盘面,然后轻蹾1到2次,再用刮板刮去多余的基质,使盘面平整,避免长青苔……”在安定镇江东村的育秧工厂,一群农民围着一个人,此人边讲边示范,像个技术专家。

春耕时节,这样的场景,在江东村随处可见,现场培训的专家,是本地土生土长的“50后”种粮大户张后先,他从实践中走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田博士”,带着村民科学种田。

回想起自己的种田之路,张后先感慨万千。让张后先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阶段,过去育秧叫“催芽”,“把种子用棉被、稻草包起来保温,让它长成秧,这个过程要3到4天,稍有不慎没掌控好温度就会‘烂芽’。”张后先记得,父母常在半夜爬起来守着秧苗,实时监测温度,过程艰辛不说,前功尽弃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2016年,张后先响应号召,率先承包了村里流转的240亩水田,系统学习集中育秧技术、用飞防无人机开展喷药预防、雇机械收割稻谷,一人就轻松地完成好几百亩水田的种植。

看到了智慧农业的未来,周边的农民主动投入,成了张后先的“合伙人”,他们成立了一个家庭农场,通过品种选择、栽培精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高亩产量15%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水稻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去年,仅高品质双季稻已经发展到300多亩,稻谷年产量约30万斤,产品销售供不应求。

无独有偶。长寿镇原姜坳村的张万春,如今已是湖南省张奇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公司通过劳动务工、股份合作、产品收购增加帮扶农户收入,在长寿镇建设绿色食品水稻基地3000亩,公司让132户农户每户每年增收4150元。

“种好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新经营理念。”张万春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农民培训,为了将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2015年,他先后成立平江县大可生态有机家庭农场,建起奇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5位农民入股成了“合伙人”,带动400多农户参与水稻种植生产,带动周边村双季稻种植面积3600亩、发展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5000亩,带领150户走上了种田致富路。

如今,公司年加工高档优质大米5000吨,积极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产品全国畅销,“合伙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种田“合伙人”的队伍里,出现越来越多“95后”“00后”的身影。他们用智慧与汗水,谱写出新时代新农人追梦的田园牧歌。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吴砾星

编辑:李丽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