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江华:“一镇一品”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能

来源:央视网 编辑:廖轩仪 2024-12-31 09:40:19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立足生态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科技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品牌,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红薯深加工 粉条变“金条”

冬季是红薯粉丝生产加工的黄金期。走进江华县大圩镇高寨村,各村农户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村民们精心制成的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红薯粉,村民们正忙着赶制红薯粉,以备春节旺季供应销售。

在村民黄生高的红薯粉加工厂,工厂内热气腾腾,机器声隆隆作响,在经过蒸粉、晒粉、切粉、晾干等多道工序后,工人们将一团团红薯淀粉制作成一缕缕白色的“丝线”,这些粉条放在太阳下暴晒,便成了晶莹剔透的红薯粉。

“今年我自己种了50亩的红薯,大概产出3万斤淀粉。我又收购了100多吨红薯,产出的红薯粉有2万多斤,加起来就是5万多斤。我们卖出去的粉子是12块到13块一斤,除开成本,卖出去大概有20多万的收益。”大圩镇高寨村红薯加工厂负责人黄生高告诉记者。

去年,黄生高投资兴建了一家红薯粉工厂,并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出来的红薯粉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力,今年,黄生高对原有的红薯粉条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完善了消毒间,显著提高了红薯粉条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大圩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红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当地政府根据各村实际,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种植红薯,并加工成红薯粉对外销售,让“小小”的红薯粉条加工生产变成促农增收的好产业,有力推进乡村振兴。今年,大圩镇红薯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亩产量超6000斤,全镇有500余户农户从事红薯粉条的制作,一年销售红薯粉超过400吨,产值近800万元,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明年我计划增设一条生产线,以带动更多百姓参与,提高他们的收入,并助力大圩红薯粉条品牌的打造。”大圩镇高寨村红薯加工厂负责人黄生高说。

黑皮鸡枞菌撑起村民“致富伞”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黑皮鸡枞菌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品牌。今年以来,河路口镇不断扩大黑皮鸡枞菌种植规模,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产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工人们正将菌包放入泥土(蓝春玉/摄)

工人们正将菌包放入泥土(蓝春玉/摄)

在倒水湾食用菌现代化产业示范园二期项目的新建大棚内,工人们正在种植黑皮鸡枞菌,他们小心翼翼将消毒后的菌包放入预先准备好的泥土中,然后覆盖上泥土,一个月后便能迎来出菇期。在湖南省《关于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支持下,产业园今年3月启动二期建设,新建20个标准化大棚及一个冷库,目前已基本完工,其中有一半大棚已投入生产。

“冬天是食用菌销售的一个旺季,我们每天有大概四到五千斤的量,现在市场销售也比较好,价格各方面都很不错。我们就会适当地增加种植面积,让产量进一步提升,可能在过年前的话,每天的产量能达6000斤以上。”倒水湾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成芳炜说。

长势喜人的黑皮鸡枞菌(蓝春玉/摄)

长势喜人的黑皮鸡枞菌(蓝春玉/摄)

而在另一边的温室大棚里,栽培架整齐排列,一朵朵黑皮鸡枞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黑皮鸡枞菌。采摘完毕后,就会立即被送去削菇车间,在那里,工人们动作娴熟地将一朵朵鲜嫩肥厚的黑皮鸡枞菌进行削根、分类,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黑皮鸡枞菌又名“长根菇”“长寿菇”,生长周期较短,在恒温控制下,每四个小时就要采摘一次,这就需要人工轮班工作,有效带动了当地闲置劳动力就业,让村民实现增收。

“我就是附近村的,天天来这里削菌子,还蛮轻松的,一天可以赚到几十块钱,我们又这么大的年纪了,还感觉蛮好的。”工人成润连说。

村民正将鸡枞菌打包分装(蓝春玉/摄)

村民正将鸡枞菌打包分装(蓝春玉/摄)

近年来,河路口镇依托“能人带动”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黑皮鸡枞菌特色产业,并通过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鼓励广大农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中。目前,全镇黑皮鸡枞菌产业已发展7个村,230余个标准大棚,共有35个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就业人口超800人。通过黑皮鸡枞菌产业,不仅撑开了村民家门口“致富伞”,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特色产业动力。

河路口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杨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优做强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培训和服务工作,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确保这一特色产业能够持续壮大。”

来源:央视网

编辑:廖轩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