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型企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日前,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维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实施意见》提出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后补助等政策,被宋维平视为企业创新的“加速器”。“大北农通过构建‘两化’管理体系,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研发动能:标准化项目库实现100%研发活动备案管理,业财一体化系统实时归集费用并预警风险,跨部门协同工作组保障政策精准落地。2023年,仅母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就达1.2亿元,有效降低了创新成本。”他说。
在研发后补助方面,大北农已探索出“双阶段驱动”机制:研发阶段,耐除草剂大豆项目获农业农村部3000万元补助,覆盖60%中试成本;成果转化阶段,北京市后补助资金助力“猪联网3.0”推广,市场导入周期缩短至8个月。政策协同效应显著,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由2021年的4.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9.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6%。
这些投入催生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国际先进的CRISPR分子育种平台将大豆育种周期从8年缩短至5年,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智慧农业研发强度从3.5%提升至7.2%,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从32件增至89件。“政策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更让我们有底气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硬科技’领域持续深耕。”宋维平表示。
《实施意见》强调,支持企业牵头或科研院校会同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我们希望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协同体系,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论文里’,而是长在田地里、落在产业中。”宋维平表示,大北农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30多家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牵头或参与建设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共建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的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4个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并发起中关村量子生物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协同创新载体。
在“蛋白饲料生物工程制造前沿技术及新产品创制”项目中,大北农牵头发起的创新联合体,成功推动饲料养殖行业减少豆粕使用量,破解了我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的难题。宋维平介绍,通过“企科-科企”融合模式,企业不仅获得了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更将产业需求前置到科研攻关中,实现“实验室成果”到“市场产品”的无缝对接。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决策。“企业最了解产业痛点,让经营主体参与科技规划,能让政策更精准对接需求。”宋维平举例说,在农业农村部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交流会上,大北农提出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相关建议,推动了《实施意见》相关政策条款的优化。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拓宽企业参与渠道,在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中建立“产业需求清单”制度,让技术攻关更贴近实际生产。
《实施意见》强调,大幅提升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比例。“十四五”期间,大北农牵头承担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包括3项新品种培育重大项目、2项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和1项“揭榜挂帅”重点专项,形成“双矩阵”项目管理模式,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20余家单位协同攻关。
在生猪育种领域,“强适应性猪新品种设计与培育”项目突破了耐极端环境、抗病等关键技术;饲料领域的蛋白饲料生物工程制造项目,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减少豆粕依赖,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宋维平表示,未来将依托三大创新平台,在饲料蛋白生物制造和强适应性猪育种两大领域持续发力,完善“人才共享、经费共担、成果共用”的协同机制,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级。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李丽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