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花垣县十八洞村村口。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10月25日,雨过天晴后的花垣县十八洞村云雾弥漫,宛如仙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通讯员 龙艾青 摄影报道
10月26日,花垣县花垣镇紫霞村,十八洞村千亩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通讯员 摄
2016年2月17日,十八洞村村民龙拔二在绣制苗绣。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志林 邓晶琎 彭业忠
通讯员 吴红艳
往深秋走,十八洞村换季了。原本翠绿的山峰,红的黄的长上去,成熟的景色催出来了。
村口处的石碑上,刻印着“精准扶贫”四个红字,宛如翻开的新篇章,讲述着十八洞村的沧桑巨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从这里走进十八洞村梨子寨,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如今的十八洞,换了季节,也换了人间。10月中旬,记者来到十八洞村,在秋天最美的季节,触摸、感受村里跳动的脉搏。
党员干部扶贫领路,群众跟着往前奔
10月14日,雨过天晴。村里层叠的梯田洇出了蒙蒙绿雾,湿润的空气里酝酿着花果香。飞虫、当绒、竹子、梨子4个苗寨,如诗歌的韵脚,迤逦柔美,错落其中。
天亮后,家在竹子寨的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伍,骑着摩托车赶到了飞虫寨。他与村支委及扶贫工作队,就如何加快农旅中心建设等事宜碰头。办完事回到家已是上午10点,老婆为他端出一碗油炒饭。
“竹子寨以后要打造成民间竹工艺品基地。”站在屋前,龙书伍一边往口里拨着饭,一边向记者介绍眼前这个粉饰一新的寨子。
还没吃上几口,电话响起,县里“美丽办”让他马上赶到当绒寨,有“要事”相商。而后,龙书伍又赶往梨子寨下的山泉水厂。前几天因为下雨,山体滑坡断了路,水厂也停工了。现在抢修完毕,他要再去现场检查。
直到当晚9点,记者才再次在他家中“遇到”了他。
“总书记在我们村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要求脱贫经验可复制、可推广。这是为脱贫攻坚出的一道大考题啊。”黑夜中,龙书伍点燃一支烟,若有所思。
回顾精准扶贫的路,十八洞村走得不寻常。
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来了,村里人那个高兴。“上面应该会给我们‘送’很多钱来吧。”许多村民这样想。
可第二年春,当看到县委第一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是“宣传部”出身时,许多兴冲冲从外地赶回来的村民,满是失望。有村民用苗语说:“这个队长最起码要从财政、发改、扶贫部门派来才对,宣传部要钱没有,只会耍嘴皮子。”
见面会上的尴尬,深深地触动了龙秀林。他想,自己这个宣传部副部长的特长就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精准扶贫,人心不齐,什么事也干不成。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才能把全村人脱贫的思想统一起来。
2014年5月,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在工作队的推荐下,敢于担当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龚海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浙江打工回来的施进兰被选为村主任,从迪拜打“洋工”回来的龙书伍当选村支委委员;同时选出了6名优秀村民小组长。一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由此诞生。
精准扶贫,第一步要精准“识贫”。“村民服不服,关键看干部。”龙书伍说,村里将“识贫”的程序公开,选择权交给村民。
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七步法”,没有为干部开一个“口子”。
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筛选贫困户的“九不评”,倒是为干部设置了“高门槛”。
2014年,村里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33人,没一个不让人服气。
精准扶贫,村干部扛着旗帜,党员冲在前面。
十八洞村是个纯苗寨,苗绣是当地妇女拿手手艺。2014年,村苗绣合作社成立,老村支书石顺莲当起了理事长,带着村里村外20多个女徒弟接单刺绣。2017年,合作社订单满满,实现销售收入26万元。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甘于奉献。
村里修路占地没钱补,党员龙太金主动说“从我家先挖”,不到半年时间修出了一条致富路;党员隆英足在村里发展养猪合作社,先后帮助20多户贫困家庭“白手起家”。
有了领路人,群众跟着往前奔。
村民施六金曾是个“刺头”,几年前,村里电杆要架在他的承包田里,他“大闹”村部。去年,村里修建停车场,他二话不说,无偿让出1亩多地。
村里探索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对全村16周岁以上的村民,从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6个方面进行公开投票,当场宣布评选结果,按得分多少,分别评为二星级到五星级,在全村大会上公开表彰,挂星级牌管理。
修路、架线、抢险……村里人以前都是“看客”,现在只要支部一声喊,各种公益有人抢着干。自开展精准扶贫起,乡亲们参加村内各种公共建设,累计自愿投工投劳2800余个。群众对村支两委的满意率由以往的68%上升到现在的98%。
产业风生水起,村民致富有门
在去十八洞村采访前,记者已预订了村民杨超文开的旅馆“幸福人家”。
10月13日下午刚一抵达,只见杨家的大堂内满是人头,好不热闹。一群学生游客正在办理退房,几名新来的游客又急着入住。
“这是我们苗寨最原始的木房,这栋为‘五柱九挂’,是我们寨子里较大的住房。”导游杨菊云步入了大堂,向几名散客解说苗寨建筑。原本宽敞的房间一下站满了人,杨超文赶紧招呼媳妇添把手。
“几乎天天有游客来,特别是暑假,住宿都要提前预订呢。”杨超文脸上笑哈哈,但他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的农家乐还不是人气最高的,“生意最好的是‘巧媳妇’家”。
杨超文说的“巧媳妇”家,是十八洞村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施成富家。
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就是在施成富家前坪,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并建议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
当时,施成富的儿子施全友在外打工,听说村里要搞旅游开发,他立马回家创办了农家乐。
2014年7月,十八洞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招牌菜是苗家腊肉、豆腐和酸汤。“一个月下来,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4000多元钱,相当于我种田几年的收入。”施全友的日子红火了,还娶了一名勤俭持家的重庆姑娘当贤内助。2015年底,施成富家脱贫了,还新添了一辆二手面包车。
苗绣合作社开办,旅游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养蜂的、开店的、刺绣的、办农家乐的,村里的产业风生水起,村里人的口袋开始鼓起来。
产业发展带动村容村貌换新颜。村民的房前屋后铺上了青石板,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村级电商服务站、村级金融服务站走进了村寨,无线网络覆盖了全村。
“最初发展产业是壮起胆子搞的。”原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起4年前初来十八洞村的景象,至今感慨。
“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土豆玉米粑”。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耕地面积缺乏是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不够怎么办?2014年9月,扶贫队和村支两委在多方求证后,大着胆子贷款1000万元,租“飞地”与一家公司合作,在离村40分钟车程的县科技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1000亩,采取“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的股份合作方式种植优质猕猴桃。去年,猕猴桃挂果丰收,村里收益74.05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了1000元。
今年9月15日,这里举行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主题庆祝活动,引来不少外地客人。站在基地,看千亩猕猴桃向前舒展,一派绿意盎然。村里常驻基地管理员施金文告诉记者:“明年进入盛果期后,入股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是十八洞村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在十八洞精品猕猴桃种植基地对面,朱朝村、辽洞村等4个村庄的2000多亩土地,也被该县双龙村、排碧村等村的贫困户参照十八洞模式进行了流转,先后种植了猕猴桃。
如今,猕猴桃、猕猴桃酒,成为十八洞村游客常购买的“爆款”。深秋的夜晚,游客和村民围着火塘,喝几口酒,说着笑着……
大龄青年“脱单”,爱情婚姻回归常态
“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是一首流传十八洞村的歌谣。
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村民们说,除了贫困,村里光棍汉多,娶不上媳妇。总书记勉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
2013年前,全村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7个。施成富的小儿子施全友,当时就是大龄青年。
施全友的老婆,是来自重庆的孔铭英。现在在村里大名鼎鼎,开着村里人气最旺的“巧媳妇”农家乐。就在大柴灶边,她一边炒着菜,一边跟记者说起老公“追”她的故事。
“2010年,我们在浙江一起打工就认得了。两年后他第一次带我进家门,真被吓住了。屋里邋遢得下不得脚,猪崽子到处跑,那个厕所,我不好意思说了。后来我一个人去了广东。”孔铭英说,“总书记来了后,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施全友老给我发照片、发微信,我不信呢。2014年再来一看,不仅路水电有了,村里人精气神也来了,我的心才定了。”
2015年元旦,两人“大”婚,上千人来恭贺,施全友43岁成功“脱单”。
10月15日晚,记者来到村里妇女主任吴满金家,想聊聊村里的“脱单”之路。说起这个事,她笑了。因为她的老公龙先兰就是“脱单”的“收获者”。
吴满金告诉记者,其实村里的小伙子,很多长得蛮帅气。以前外村的女孩不愿来,说白了就是个“穷”字,人一穷,百事哀,心气都没了。
2014年,村里改电、改房、改厕、改浴,青石板路通向了每一家,产业搞起来了,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借着这个势头,工作队组织了几次相亲会。
吴满金就是在相亲会上认识了龙先兰。她形容自己老公当时的状态,糟糕得无法形容。可小伙子帅气实诚,打动了她。
“我觉得他身上有向上的力量,只是要人推一把。”正说着,龙先兰领着四五个小伙子回来,他说这都是他带着的养蜂兄弟。现在,龙先兰已是方圆几十里的养蜂大户,今年养了200多箱蜜蜂。
就在火塘边,夫妻俩打起了“算盘”。再过几天就要割蜜,估计产量是去年的四五倍。
吴满金嫁进了十八洞村,“推”着龙先兰往前走;她自己也以十分的责任心,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被选为村妇女主任。
“今年村里又有施六金等人‘脱单’了。”吴满金说,村里人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年人均收入过了万元,外村的女孩,便寻着上门了。
“总书记多次问到十八洞大龄青年的‘脱单’问题。总书记有多少事要操心呀,却如此关注一个贫困村的大龄青年的婚事。现在,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总书记,村里37个大龄青年,已有24个‘脱单’了。”吴满金说着,激动起来,夜里烧起的苗家柴火,将她的脸庞照得通红。
记者在村子里转悠,碰到了小青年施俊。说到“脱单”,他说这在村里以后不会是难题了。这个刚刚过了法定婚龄的小伙子,今年就成婚了,妻子还是县城的。
“对十八洞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爱情婚姻将回归常态。我相信,这也正是总书记最希望看到的。”吴满金说。
人心回来了,持续发展路走上了
2016年底,十八洞村脱贫了。
脱贫后,扶贫工作队并没有撤离。“这里有大峡谷、溶洞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我们要实施保护性开发。”现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说,十八洞村路子选对了,但还要加力使劲。
2017年10月,步步高集团投资3000万元在十八洞村建设的山泉水厂投产。很快,印有“十八洞”品牌标志的矿泉水,出现在了省内外多家步步高超市的柜台上,供不应求。
十八洞水来自哪里?14日,记者随山泉水厂厂长张和良前往水源地。从梨子寨停车场驱车往山脚下走,不到10分钟就看到了一座整齐的标准厂房。“饮水思源”四个白色大字印在绿色厂房墙体上,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
下车,沿着厂房旁的小河逆流而上,走近半个小时的崎岖山路,记者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巨大溶洞,流水从洞中喷涌而出。
“这就是十八洞水的水源地,真正的大自然馈赠。”张和良指着洞口说,“你们看,水厂并没有搞大拆大建,只用水管将水从洞里引出来,直接进厂。”
记者走近洞口,弯腰捧取大喝一口,甘甜的滋味久久润喉。
“我们不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张和良说,步步高每年固定给十八洞村50万元,外加每卖一瓶水1分钱的扶贫基金,去年十八洞村通过这一项目获得了50.78万元集体收入。
导游杨菊云的丈夫龙忠奎去年到水厂干技术活,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我们从浙江打工回来,发现村里发展空间很大,就决定留在村里了,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杨菊云说。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孙中原说,开展精准扶贫之后,有100多个在外打工的村里人回来了。“以前你在村里,是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现在鸟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回来了。”
拔掉穷根的十八洞村,大步走上致富路。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至10180元,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1.17%。
今年9月,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村里817亩土地,加快发展猕猴桃、黄桃、茶叶等产业,一个绘就“四寨一村”未来规划的大旅游产业蓄势待发。
在村里采访期间,记者经常看到原村主任施进兰,作为一名“导游”,声情并茂地为游客们讲着十八洞的故事,似乎一点也不觉得“丢”了面子。来来往往的村民,都在奔忙着,幸福着。
这个十八洞的秋天,风景格外美丽,层林尽染的奇峰,渲染着生命的张力。而村民脸上的笑,更是换了人间的美的映照。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邓晶琎 彭业忠
编辑:马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