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经济日报:一村一品,衡阳为什么行?
2018-12-05 20:15:39 字号:

经济日报:一村一品,衡阳为什么行?

衡岳为屏,三江汇聚,这就是有“雁城”之称的湖南衡阳。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衡阳,如今下活了山水田园这盘棋,生态农业生机勃勃,全市12个县(市区)中,除5个城区外,诞生了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7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7个全国油茶产业重点示范县、6个全国油菜大县、3个全国蔬菜大县。全市成为“全国油茶之乡”,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衡山县永和乡龙凤村“一村一品”沃柑基地。

今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衡阳粮食生产,11月28日,全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暨村企对接活动花落衡阳,国家农业农村部现场授牌衡阳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说:衡阳市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重点工程,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畜禽、油料、林木、蔬菜、茶叶为主的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以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休闲农业为主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黄花菜、黄贡椒、湘黄鸡、油茶、茶叶“三黄两茶”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衡阳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发展新路。站在现代农业经济崛起的时代前沿,衡阳将努力推进“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发展,在碧野满芳菲的雁城,咬定青山不放松,振兴乡村,致富农民。

擘画兴农强农蓝图

衡阳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粮、油、菜、茶、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常年居湖南省前列,农业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就像一只拦路虎,把33万贫困人口挡在了脱贫致富的大门外。

近年来,该市把准现代农业经济崛起的脉搏,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绘出了一张农业强市蓝图。先后编制《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十三五”规划》及油茶、茶叶、蔬菜等11个行业发展规划,建立1+N的农业特色产业规划体系。出台《关于做大做强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九条意见》、《关于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六条措施》、《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关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意见》、《衡阳市油茶产业扶贫指导意见(试行)》等扶贫政策。

↑衡山县龙凤村村民何正忠为准备越冬的沃柑包上防冻袋。

跟着“指挥棒”的节奏,12个县市区积极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围绕粮食、畜禽、油料、林木、蔬菜、茶叶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休闲农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各自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村与村、片与片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各兴其业的发展格局,创建了实效、高效、长效的产业扶贫机制。

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介绍,该市创新“政府+金融+社会”的产业扶贫支撑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为18个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除明确1亿元的市级财政扶贫资金外,还围绕特色产业设立总金额达1.73亿元的多个基金,积极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产业扶贫。目前12个县市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总和超过6.5亿元,整合涉农、涉企和项目资金达4.2亿元。

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思路,该市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产业扶贫经营机制和“租金+股金+薪金”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全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共建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的“生态圈”。全市已有245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其中1362个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有帮扶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行政村一一对接,实现322个贫困村100%覆盖,帮扶贫困户达27万多人。

“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也使衡阳市产业质效飞速提升。市农委相关人员介绍,珠晖区金甲岭萝卜、衡山县衡山红脆桃、衡东县三樟黄贡椒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祁东黄花菜评选为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发展“三品一标”生产企业148家,“三品一标”有效认证274个,“三品一标”总产量38万吨,总产值达17亿元。

品牌创造市场,市场带动脱贫。该市陆续开设1801个“品牌扶贫小店”和54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今年1-10月完成“一村一品”农产品上行8.4亿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上行交易额5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当前衡阳市获湖南省认定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达37个,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常宁市获批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衡阳县曲兰镇、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荣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强镇,该镇同时被农业农村部授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

笑容写满诗意衡州

冬日和煦的阳光挥洒在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两千多亩金甲翠梨基地,梨树枝头绑上了一根根白线,线的另一头缠在竹片上,就近务工的村民熟练的用铁锤把竹片钉入地里,行话叫“压枝”。见记者来采访,村民们高兴的解释起来,“不是所有的梨树枝都要压枝,小枝压枝后来年才能承受更多果实,别小看只有一米多高,一株梨树一年能产几百斤翠梨。”记者好奇的问“你们在梨园一年能做多少天事?能抓多少收入?”“土地要翻耕,梨树要施肥、防治、整形,还要采摘,有得忙喽!一天80元,算下来一年能赚两万多元,少少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姐调侃道。

这是衡阳力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的早熟梨产业。几年来,该公司依托茶山坳镇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的良好条件,流转土地上万亩,为当地农户及贫困户合理选择和布局金甲萝卜、金甲翠梨等特色产业,推出“梨花节”、“大堂会”、“研学旅行”、“乡村民宿”、“农耕体验”等增收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水者思其源。“公司发展了,要带上老百姓。我们通过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年覆盖带动贫困户267户727人,户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只要还有一户贫困户没有脱贫,我们的工作就还没有完成。”公司总经理陶彪说。

“把乡村产业打造成拳头,与旅游结合,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来自青海省的赵得林对这种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大感兴趣。

依托地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进而带动旅游的,常宁塔山瑶族乡狮园村颇具代表性。这是一个高寒山地偏远贫困村,全村1384人,人均耕地只有0.7亩,人均林地不足5.1亩,贫困人口382人。近年来,该村借助“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政策,引进阳平、兴华、瑶园3家公司,建成6个高标准上规模的有机茶园,种植有机茶叶8000亩,投资上亿元开发“常宁十里茶廊产业园”,带动加工、销售、旅游、休闲多层次纵深发展。原来的穷山坡变成了黄金地,村民们分红、务工两不误,去年人均纯收入13200元,村里每月评选“生态文明户”,村民们自发组建龙狮队、腰鼓队,喜笑颜开。

据了解,衡阳市许多贫困村的贫困户以土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一村一品”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阶段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联结机制,形成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金融的杠杆作用在一村一品产业中得到充分发挥,信贷产品推陈出新,突破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衡阳市扶贫办工作人员表示。2017年,该市共建设金融扶贫服务站322个,为11.78万贫困农户建立了金融服务信息档案,全年完成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9.47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98亿元。邮储银行衡阳市分行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了家庭农场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财银保贷款、农担贷款等多个信贷品种,在金额、利率、期限、流程、担保方式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倾斜,辖内各县市支行主打“一行一品”,累计放贷超10亿元支持祁东黄花菜、耒阳和常宁油茶、衡东黄贡椒、衡山猪血桃、巨峰葡萄等特色产业,仅去年以来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多家,累计放款2.8亿元。衡山农村商业银行则主推小额扶贫贷款,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发放1392笔,金额4689.8万元,带动了数以千计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衡山县东湖镇坪田村农民李伯祥,获得衡山农商银行3万元扶贫贷款,租下70亩地种油茶。但是油茶种植回报周期长,李伯祥闲不下来,琢磨着拉几个村民一起养猪,六七个人一拍即合,四处筹钱。衡山农商银行东湖支行信贷员得知他们想法,及时发放了25万元贷款。“对贫困户合伙创业、且有稳定销路的,我们鼓励并大力支持。”该支行行长彭新林告诉记者。

李伯祥和伙伴成立小路冲生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加盟海大集团,发展订单养猪,今年存栏500头,按150-200元/头的利润计算,年底出栏后人均可创收一万多元。最近,李伯祥又向衡山农商银行咨询起贷款的事情,原来他打算建二期猪舍,扩大养殖规模,丰收的喜悦和致富的渴望溢于言表。

衡阳市以“一村一品”工程为抓手,一手着力短平快特色产业,一手着眼长久有收益产业,截至目前,该市6.03万户20.77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由7.11%降至1.95%,214个省级贫困村出列,省级贫困县祁东县成功摘帽,走出了一条具有衡阳特色的产业扶贫、脱贫致富的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记者:刘麟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肖瑛 责编:于浩)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张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