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儿时的“丰收节”
2019-09-26 17:35:42 字号:

秋分时节的“农民丰收节”把农村装扮得热热闹闹,报纸上、电视上全是铺天盖地的节会活动,手机微信也被“丰收节”刷爆了屏。看着各地农村繁荣、农业丰收、农民欢乐的场景,不由勾起我对儿时“农业丰收”的回忆。那时还没有“农民丰收节”,但那种“丰收喜悦”的获得感永远难忘。

那是互帮互助的“帮工节”

儿时的农村,收割稻谷用的是打谷机,大人用一只脚支撑躯体,一只脚踩着踏板,把金黄的稻子摁在滚轮上脱粒。脚踩踏板,上下反复,滚筒转动,谷粒脱落。用打谷机收割稻谷,需要分工合作。往往是女人割稻,男人打谷,有时小孩帮着递稻。脚踩打谷机是个重体力活,要用力踩踏,且每打完一段,又得拖着装满谷子的打谷机向前挪位,以免递稻行程太远。村里打谷,往往是几家一起,你帮我,我帮你。哪家哪天打谷,都会相互说说,自觉不自觉地排好日子。打谷那天,没有招呼,你来了,我也来了,相互帮忙。主家主妇看到有人帮工,赶紧上岸,回家杀鸡,做好饭菜,客气招待。有时乌云突来,天要下雨,在家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拥向晒谷场,你帮我撸,我帮你扫,收谷成堆,先盖薄膜,再盖稻草,严严实实,滴水难进。那时邻里间的帮工,不用招呼,不要工钱。你家有事,我来帮你。我家有事,你来帮我。相互之间,十分默契。这种淳朴的互帮民风,在丰收时节尤为突出。丰收不是一家,是大家。整个村子,这里一团,那里一簇,有说有笑,相互帮忙,共收稻谷,不是节日,胜过节日。现在想来,那个互帮互助、共收稻子的丰收时节,又何尝不是最经典的“农民丰收节”?那种互帮互助的乡风民风,又何尝不是正在大力弘扬和传承的农耕文明?

那是尝新尝鲜的“感恩节”

小时候,家里每有时令蔬菜新收采摘,母亲都会说上一句,“这是新摘的。”尤其是在黄瓜、辣椒等夏季蔬菜新收时,母亲脸上更是笑容灿烂。这个“新”是告诉我们,终于有新鲜菜了,可换口味了,不用天天吃“坛子菜”了。老家农村,对吃“新”很有讲究。记忆中的“尝新”,是用早稻“新米”做出米饭的第一餐。奶奶说,“尝新”没有时间界定,祖辈流传下的“尝新”,是用“新谷”打出“新米”做出米饭的第一餐。一季稻的“尝新”多在农历八九月,双季稻多在早稻收割后的农历七八月。而且每家每户的“尝新”时间不一,收谷早的“尝新”早,收谷迟的“尝新”迟。在过去粮食不足、甚至闹粮荒的年代,收获新谷,打出新米,是村民最大的期盼、最大的喜悦。收完“新谷”,打出“新米”,家家户户以最简朴的“尝新”方式进行庆贺,告别一年中的“断粮少食”。“尝新”是家宴,一家上下,其乐融融,有时也会邀请族家长辈和家族内亲。但是,“尝新”不是简简单单吃餐饭,而是有十足的节日感和仪式感。普通家庭,会炒上一点肉,配上几个诸如豆腐、粉丝、豆芽之类的“需要花钱、平时很少吃到”的素菜;家庭条件好的,还会杀鸡宰鱼。“尝新”之前,要盛上一碗“新米米饭”祭敬天地,感恩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要用“新米米饭”饲喂鸡狗,祈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要在饭桌主位方以两碗插着筷子的“新米米饭”供奉祖先,告慰家风传承、家庭和顺。“尝新”时,一家人围坐一起,长辈先尝,再在长辈的招呼下共同“尝新”。那时的“尝新”,是真心庆贺、诚心感恩。只有经历过“缺粮少食”,才知道粮食珍贵,才明白“尝新”内涵。虽然后来粮食连年丰收,家乡不再缺粮,但“尝新”习俗得以传承。当然,后来的“尝新”,不是与“缺粮”告别,而是一种习俗习惯。但它以这种独特的习俗告诉世人,新粮上市、农业丰收、国泰民安;警示世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生产,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那是童年童趣的“欢乐节”

稻谷成熟,农业丰收。不论双抢,还是秋收,大人们在辛苦中欢笑,孩子们则在乡野间嬉闹。双抢季节的割稻收谷、扯秧插田,孩子们做不好,甚至是忙中添乱,但也会到田地里搞个不停。看着一身汗水一身泥的孩子,父母心痛不已,一个劲地喊,“快上岸去、快上岸去。”可是,调皮的孩子刚走出泥水,又跳进溪水,那种快乐说不完、道不尽。秋收时节,稻田干爽,大地简直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在田地里捉迷藏,躲到田埂,藏进田间,扯把稻穗,闻起谷香,心旷神怡。压下稻子,以稻当床,仰望蓝天,心似天宽。收完稻子,扎把稻草,你丢过来,我丢过去,打起稻草仗。拎只木桶,找找泥洞,挖开田泥,抓出泥鳅,一群小孩,一场嬉闹。不论双抢,还是秋收,那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那是真正的无拘无束。大人基本不管,也管不过来。孩子们的天性尽可淋漓发挥,捡稻穗、玩泥巴、捉泥鳅、洗冷水澡,怎么开心怎么玩。童年的回忆,最难忘的,大多在丰收时节。大人们收获的,是蔬菜满园、粮食满仓;孩子们收获的,是童年童趣、天性释放。童年的欢乐,是一辈子的欢乐。童年的阳光,是一辈子的阳光。那时的“丰收节”,丰收的不只是大人们,更有孩子们;丰收的不只是农业,更有孩子们的欢笑和健康成长。

(作者:武深树,写于2019年9月22日,星期二,天气晴。)

来源:红网

作者:武深树

编辑:贾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