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记者来到湖南常德津市嘉山街道戚关村,寻访村民口口相传的 “养鸡达人”黄大军。
微雨中,沿着宽敞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向前,一路的乡村美景尽收眼底。不一会儿,记者随村干部来到一幢临山傍水的两层小楼前,老远便听得鸡犬之声,走近,一个400平方米的鸡舍邻屋而建,与屋后的山林相通。小树林下,一位身着迷彩服、头戴红帽子的瘦个汉子特别打眼。他一手提食桶,一手持食瓢,嘴里“咕咕咕”喊着,顿时,四处窜走的黑羽青脚鸡、黄羽黑尾鸡,叽叽喳喳从四面八方涌来,渐渐聚成一片。
他就是黄大军,8年前因病致贫靠低保过日子,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肯干敢拼,生活就有希望、有奔头。
“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不仅花光了全部的积蓄,还欠下了十几万的外债。”黄大军回忆,当时,他和妻子被迫放弃了在外地经营多年的一家米粉馆,回到老家治疗。身体的病痛、生活的重担,压得黄大军直不起腰。全家的生计仅靠妻子在屋后养几十只鸡和打零工艰难维持。
2014年,黄大军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享受低保兜底,父亲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两个子女享受教育助学、雨露计划政策,水利局提供公益性岗位巡河员……黄大军的生活有了些许起色。“堂堂七尺男儿当贫困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黄大军身体慢慢恢复,他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奋斗,摘掉贫困帽。
2016年,扶贫干部为黄大军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他办起了林下土鸡养殖基地。
当年,黄大军养了1000只鸡,还在屋前堤坡上放养了40头山羊。鸡下鸡蛋,羊下羊崽,黄大军第一年就小赚了一笔。第二年3月,黄大军一次性购鸡苗3000只。不曾想,天气忽冷忽热,小鸡们经受不住,一个月他就损失了1000只鸡苗。黄大军急了,四处打听,找来澧县一个养殖专家,给小鸡开处方、打疫苗,总算保住了2000只。
从此,黄大军一门心思摸索养鸡之道。他养鸡都是散养,林间草地、树上树下,都是鸡儿们追逐嬉戏的天地;吃的是时令粗粮和蔬菜,如红薯、玉米、黑麦草等,住的是舒适窝,定期清扫消毒,排出积水和脏水。“吃一堑长一智,后面的路都蛮顺了。”黄大军笑着说,“你瞧,我的鸡长得几多结实,抗热抗寒能力强,下雪天都睡在树上,羽毛结冰了都没一点儿毛病。”
“黄大军散养的土鸡肉质紧实,吃起来鲜香,鸡蛋也正宗。”几年的积累,黄大军的名气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土鸡和土鸡蛋也慢慢走出津市、常德,远销北京、广东、新疆等全国多地。有了稳定的客户,黄大军每天都有订单,一家人忙中有乐。“家里4个大人分工合作,父母负责喂食、捡蛋、杀鸡,我负责销售,老婆搞后勤。”黄大军笑呵呵地说。
“2020年初的疫情困难中,街道的扶贫干部带我一起做‘微商’,卖出320只鸡、13000余个鸡蛋。”黄大军粗略算了一笔账,“淡季每月销售鸡蛋上万枚,土鸡四五百只。去年一年的收入不下12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心怀对政府的感恩,黄大军自己致富的同时,也热心带动周边百姓发展土鸡养殖。现在,嘉山街道7家养殖场的鸡和鸡蛋都由黄大军代销。
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黄大军已经尝到了幸福的滋味。这不,上个月,他告别开了多年的电动三轮车,花2万元购得一辆二手小汽车,送起货来更得劲了。“一车能拉几百斤货,跑得快,一天能跑五六趟。”黄大军刚说完,就接到一个订单,他启动马达,又奔上了那条宽阔的幸福路。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王敏 颜睿 杨金蕾
编辑:丁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