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王进文 李赛凤 长沙报道
“数字化农业是我们‘十四五’期间的主攻方向,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寻找数字化解决方案。”3月5日,国际稻都投资经营集团董事长黄崎告诉红网时刻记者,数字化农业有着广阔前景的,“十四五”期间,他们将会在这方面持续发力,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黄崎的另一重身份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助理,一直追随袁隆平院士,从事水稻全产业链研究、水稻种植技术研究、水稻产业发展研究、技术培训和交流。
黄崎告诉红网时刻记者:“创业投资组建国际稻都,其宗旨就是为实现袁隆平院士‘打造国际稻都,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世界多养活5亿人口,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梦。”
近年来,国际稻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立足“稻作产业”,以种子、稻机(农机)、稻米、稻作文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版块为抓手,全力推动现代稻作产业的长效、健康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推进者,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者和实践者。
“如今我们需要思考不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如何吃好的问题,餐桌上不光要有白米饭,还要有更多、更丰盛的菜肴。”黄崎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对袁老师的‘两个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近年来,黄崎逐渐放宽思路,在更多领域探索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劲。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就必须走超常规的路。”为此,黄崎将目标瞄准在了智慧农业上。
传统的植物作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温度、水分、营养、空气等自然条件,而国际稻都研发的“植物工厂”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作物生长对自然因素的依赖。
“智慧植物工厂基于作物的生长所必需的五大要素,建立生产系统、灯光系统、营养系统、环境系统、数据管理系统,采用耦合环境综合控制技术,通过智能制造装备、物联网控制体系、标准模块化生产等装置,监测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营养EC值等数据,为作物的生长打造专属环境,能够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作物品质。”黄崎介绍道,大数据平台能存储和实时显示植物工厂所有的数据,并能将植物工厂中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挖掘计算,建立最优化的数据模型,为作物的最优化生长提供依据。
据了解,目前国际稻都已经研发出的小型化智慧蔬菜工厂、全天候数字化育种仓、智能牧草工厂、家庭微型种植箱“私家菜园”等一系列智能植物种植装备、可以适用于城市的自我供给,育种专家周年选育品种、西北地区畜牧养殖业牧草生产、甚至可以嫁接于偏远海岛和远洋舰船之上。
“这个跟一般的大棚农业不同,可以称之为大棚的升级版,不但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土地,还促进了环保。”黄崎称,智慧蔬菜工厂每生产一公斤蔬菜,就能消耗1.5公斤二氧化碳。
“目前理论上、技术上‘智能植物工厂’可以覆盖全部的农产品的生产,但生产成本上尚没有明显优势,主要是耗电较大,占到了运营成本的50%以上。但我们坚信,‘十四五’期间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取得突破,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创出更多的路子。”黄崎说。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王进文 李赛凤
编辑:高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