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你好,乡村振兴丨施树林:脱贫路上的坚持,是种植重楼带来的曙光
2021-03-22 23:54:22 字号:

你好,乡村振兴丨施树林:脱贫路上的坚持,是种植重楼带来的曙光

编者按:万物复苏的春天,乡村振兴的种子正蓄力发芽。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的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出版作品《立此存照》《扶贫志》一经问世,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书中所记录的脱贫攻坚故事以真实的感动带给人力量,也让人感受到蕴藏于山野乡村中的巨大能量。循着两本书的足迹,红网时刻记者深入探访书中故事发生原型地,采访故事主人公和主创团队,从3月15日起推出“你好,乡村振兴”系列特别报道,续写那些未完待续的乡村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322223612.jpg

十八洞村村民施树林。

红网时刻记者 魏玮 蔡娟 胡邦建 袁思蕾 胡弋 湘西花垣报道

惊蛰过后,湘西十八洞村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梯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山林间,果树、苗木萌发新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沿着竹子寨蜿蜒的石阶而下,一栋带有典型苗族民居特色的木房子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施树林的家。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依托丰富的山林优势,许多村民积极参与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白芨、无患子、重楼、迷迭香等药材种植,施树林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身患残疾、自强不息的施树林,克服重重困难,勇敢探索野生重楼的人工栽培。他家的脱贫档案和感人故事也被收录于《立此存照》一书中,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为之感动。

“驯化”野生重楼,家门口看到曙光

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脉中段,平均海拔700米,周围群山环绕,有着“小张家界”的美誉。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这里种植的水果甘甜可口,山林中也有很多种类的野生药材。

如今,十八洞的黄桃长势喜人,药材种植已开端,“十八洞黄金茶”产业起步,养蜂实现产业化,这大大激发了十八洞村民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的热情。

施树林今年50岁,有轻度残疾,女儿失聪,儿子在花垣县民族中学读初三。施树林家过去是村子里的低保户,每月的补助金是家中重要的收入来源。全家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土地、缺资金致贫,还被识别为兜底保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2016年已脱贫。

脱贫后,施树林仍然感到生活负担很重。为了全家生计,妻子长期外出打工,而他则只能留守在家,一边做些农活,一边寻找新的出路。

“十八洞村的山上有许多珍贵的野生药材。以前经常采草药,发现有很多野生重楼,听说经济价值高,后来就想着搞人工栽培。”施树林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方向。

重楼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又名“七叶一枝花”,被誉为“植物抗生素”,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野生的重楼售价高达一百五十元一斤。

“后来到市场上一了解,重楼的价格确实比较高。如果培育成功,就能为家里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很快,施树林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扶贫工作队。在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内心的希望被彻底点燃。经过深入思考、四处走访和咨询专家,施树林最后决定,在家里的三分地里开始试验,对野生重楼进行人工栽培,一干就是好几年。

重楼种植之路坎坷,期待专家助力

走入施树林家中,满满的一墙女儿、儿子的奖状,十分引人注目。奖状墙前,火塘上挂着一串串腊肉,烟雾缭绕。谈到重楼现在的种植情况,施树林仍愁容满面,“重楼栽培,比我想象中的难。”

“我发现,重楼很容易得倒伏病,杆子全部变成了灰白色,到要开花的时候基本都死了。之前几次试种,都失败了。”施树林说,重楼栽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就被种植技术的问题难住了,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1.jpg

《立此存照》记录了施树林的故事。

《立此存照》一书中,也记录了施树林四处寻经、学习种植重楼的故事。他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技术问题,也曾向重楼种植户取经,想获得培植重楼的技术,但对方要求先买一亩地的幼苗(约5万元)。“我不是不愿意一下投5万元,是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也不敢这样冒险。”施树林说。

“后来,我自己也查了很多重楼种植方面的书,也请扶贫工作队帮忙去联系农业专家,但最终没有找到。”施树林告诉记者,通过自我钻研,他还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重楼喜阴湿,最好用自家肥,最好是牛粪。”

“要致富,靠技术!我种植重楼这些年,感觉在技术方面非常欠缺。只有技术成熟了,我才敢贷款,去流转一些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谈及乡村振兴,施树林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农业技术专家能够来到十八洞村,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

“矮寨不矮、时代标高”,湖南创造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在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只有科技的赋能,才能让“施树林们”不再孤军奋战,才能让现代农业走得更快更远,才能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魏玮 蔡娟 胡邦建 袁思蕾 胡弋

编辑:王津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