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猪出湘”跑出加速度 ——访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旭阳
2021-09-13 15:54:26 字号:

“湘猪出湘”跑出加速度 ——访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旭阳

湖南是名副其实的传统养猪大省,2019年、2020年生猪出栏量稳居全国第二,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出栏量又跃升全国第一,提前半年完成中央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湖南生猪复产稳产保供的成绩无疑值得肯定,同时,湖南生猪产业的发展又是我国养猪大省的一面镜子。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总结和思考的是,湖南生猪产业如何在非瘟和新冠疫情双重考验下实现了快速恢复,这种产能恢复的韧劲何在?思考如何在当前猪价下行周期确保养殖者信心不灭,产能不减,事业不退?思考如何将传统优势的生猪产业转型成为现代优势产业、优质产业?这将是我国探索实践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径上的共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旭阳。

徐.png

记者:生猪业是湖南畜牧业传统优势产业,地位显要,特别是在近年防控非洲猪瘟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出栏量跃居全国第一,难能可贵。如何做到逆势突围,或是说有什么“独门秘笈”?

徐旭阳:2019年我省生猪出栏量排名从之前全国第三提升至第二位,2020年继续保持第二。今年二季度末全省存栏生猪3952.1万头,同比增长32.4%,恢复度99.6%,提前半年完成中央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存栏能繁母猪385.1万头、同比增长28.8%,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出栏生猪2980.3万头、同比增35.2%,排全国第一位,是正常年份同期水平的103.4%。在近年全国遭受非瘟疫情严重影响下,湖南能逆势上扬,谈不上秘笈,靠的是“未雨绸缪、精准防控”和“先入为主、化危为机”两大经验。

2018年10~11月,我省也先后发生几起非瘟疫情,但我们一贯落实关键性防控措施,严格以调运监管为主的精准防控,对外严防输入、对内强防反弹,坚持扑早、坚决扑小、坚定扑灭,全力控点保面,有力有效防止了非瘟大面扩散流行,相对而言,我省疫情来得晚、发现早、处置快、损失相对小、复发再发率低。特别是在国内疫情初发期,我们率先提出并实施“两场”保护政策,省财政拿出专项,支持以省内所有原种场、大型规模场为核心建立周围3公里安全保护屏障,“两场”基本未受冲击,这为保护后续产能立下汗马功劳。

这里有组数据,2019年全国生猪供应陷入艰难,但我省当年净调出活猪量同比2018年还翻了一番,为全国保供作出了湖南贡献。另一方面,早在2019年6月,省政府敏锐意识到全国生猪产业将面临史上最大洗牌,审时度势提出湖南生猪业要“先入为主、化危为机”,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以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复产稳产扩产,打造“湘猪”品牌,推进“湘猪出湘”。结合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国十七条”,省政府出台“省十二条”,各地全力招商引资推进新增产能建设,迅速掀起新一轮生猪产业发展高潮。

据统计,自2019年9月以来,各地引进和支持龙头企业兴建养殖基地,全省新建改扩建生猪规模场3440个,到今年7月已建成投产2611个,极大推进了我省生猪稳产保供进程。而且,这些新增项目都是优质产能,标准规模化水准高、养殖技术和经营理念先进、抗市场和疫病风险能力强,成为今后我省生猪养殖生产的稳压器、压舱石。

记者:如您所言,此轮生猪稳产保供,湖南乃至全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然而,从今年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进入明显下行通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稳住复产成果,确保行业信心不减?

徐旭阳:市场是“晴雨表”,价格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产业实况,说明近两年国家稳产保供成效是实实在在的,生猪产能的确是恢复了、增加了,但也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要不然何谈政府宏观调控?前段生猪市场价格急遽下跌,进入下行通道,甚至到了出栏一头猪亏损500元以上的境地,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内生猪生产真到了“过剩”的地步吗?我看未必,这个观点专家多有中肯分析,这里不赘述。当前有两点很要紧,一是如何应对价格低迷,持续巩固前段稳产保供成果;二是如何推进已开建的产能项目,拓展提升后续战果。

6月15日,省政府召集省畜牧部门和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分析形势、研究应对策略,围绕“稳住生猪复产成果”这个目标,隋忠诚副省长提出,针对生猪价格快速、大幅下跌新情况,要切实抓好四个“防止”:一是防止个别“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因出现暂时性养殖亏损而与“代养场”“合作户”中止代养合同,影响社会稳定;二是防止新增产能项目主体担心养殖预期收益风险而停建,导致“烂尾场”工程;三是防止金融机构担心信贷资金回收风险而盲目抽贷、断贷,越是生猪养殖效益下降,越要发挥金融机构的担当作为,鼓励支持类似湖南建行生猪活体贷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服务,加大信贷保险支持;四是防止养殖户为减损而降低生物安全防护、疫病防控要求,导致非瘟疫情反弹。这“四个防止”,以及7月中旬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是我们应对当前形势的风向标,对提振行业信心、巩固拓展稳产保供成果,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记者:您刚提到的“四个防止”特别是防止银行抽贷,确实是当前生猪产业发展须高度警惕的,那么湖南省在稳产扩产方面有什么好政策?

徐旭阳:实事求是地讲,我省生猪产能恢复势头好,现阶段猪肉供应基本恢复,但生猪出栏是否完全恢复,还要看全年情况;长远看生猪新增产能势头强劲,明年可能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既要立足当前,稳定生猪产能恢复的好势头;又要着眼长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防范养殖风险,防止生猪生产大幅波动。

隋忠诚副省长要求,要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稳定产业发展政策,稳定生猪生产;要坚持推进优质湘猪工程建设,加快湘猪出湘;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建设。具体做到“五个强化”:一是强化种猪产业发展。落实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署的生猪种业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打造全国生猪种业高地。加大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推进地方猪产业化发展。开展瘦肉型猪联合育种,提高核心种猪生产性能。支持和保护种猪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核心种猪供应基地。

二是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坚持“严”字当头、“防”字为先,严实排查监测、消毒灭源、调运监管、屠宰管控、应急处置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持续加强流通环节监管,严格“点对点”备案、非瘟检测、落地隔离监管等调运措施,坚决打击非法违规调运。推进非瘟无疫小区创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防控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种养结合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成果,发挥项目经济和生态效益。开展绿色发展种养结合试点示范,推进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引导支持有机肥加工,推进商品有机肥社会化处理、产业化利用。

四是强化屠宰加工、冷链运销和品牌建设。支持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支持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全产链发展。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肉品储藏和冷链运输能力。实施优质湘猪走出去战略,支持湘猪龙头企业在国内乃至国外布局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扩大湘猪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是强化生猪生产和市场监测,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记者:这“四个防止”“五个强化”措施很实,且针对性强,既立足于破解产业所面临的新危机,又面向长远发展。我特别注意到您多次提到“湘猪提升工程”,湖南实施此工程出于怎样的考虑?

徐旭阳:实施“优质湘猪工程”是隋忠诚副省长早在2019年初提出来的。当年8月,我们发布《优质湘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通过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最终打造优质“湘猪”品牌、加快湘猪“出湘”。这个工程是贯穿于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湖南生猪产业发展的总纲和主线,是覆盖生猪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产业的各个方面,包括龙头培育、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特色引领、质量提升、清洁养殖等六项子工程。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湖南生猪常年出栏量6000万头,从养殖生态容量看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要巩固提升地位,既要保持数量,更要提升质量,要在优质、特色、品牌上有新突破。我省地方猪种资源丰富、地位在全国靠前、生猪联合育种技术国内先进,还有“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走出去的区位优势,就是要利用、放大这些优势做大做强有湖湘特色的生猪产业。

第二,近年新一轮养殖生产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态环保越来越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后非洲猪瘟时代,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行业内部呈现历史性深刻变革,比如,散小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加快转型、作坊式屠宰向现代化屠宰加快转型,畜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但机遇是有时间窗口的,那就要抓住这个机遇当口,把标准化养殖设施建设好、把规模化养殖结构调整好、把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好,以“湘猪提升工程”助力全面转型升级。

第三,我省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种业素质不高,还不能较好满足养殖生产需求;比如龙头企业不强,知名品牌不多;再比如产业链条不全,加工升值不足,等等,就是要通过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破解问题、补齐短板,加快生猪 “养殖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记者:实施“湘猪工程”、加快“湘猪出湘”,这一招振奋人心。按照《规划》,贵省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已行至“半百”,到了中考期,现在进展如何?

徐旭阳:近两年,我省持续加快推进优质湘猪工程,生猪产业面貌有了显著变化,2020年生猪全产业链产值4210亿元,较上年增长39.4%,是农业诸多产业中增幅最大、后劲最强的优势产业。全省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优势产区初步形成。以衡阳、永州、郴州三市为重点的湘南优质猪肉供应区,成为优质湘猪出湘出境的主阵地、粤港澳大湾区生猪主供应基地,去年该区出栏1560万头,占全省总量的33.5%;以长沙、株洲、湘潭为重点的长株潭肉食精深加工区,有红星、新广联、伟鸿、唐人神等8个年屠宰能力超100万头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和3个大型肉类冷链批发市场,其分割肉等精深加工产品占全省肉类加工量的60%;以岳阳、益阳、常德为重点的洞庭湖区农牧循环种养结合示范区,种养结合型生态养殖优势明显,粪污还田比例达90%以上;以邵阳、娄底、怀化、湘西、张家界为重点的湘中湘西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是承接生猪产能转移的重点区,2019年来新建规模场1117个,全部投产后可新增产能1400万头。

二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全省规模养殖比重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特别是最近两年,有36个省内外龙头企业落户落地,成为新引进或扩产能的重点企业,新开建万头以上大型规模场项目965个,计划总投资533亿元,现已建成543个、新增母猪存栏85.79万头、新增存栏513.6万头,年内可建成935个,全部投产后可新增能繁母猪196万头、新增存栏1301万头。目前,我省年产能过100万头的大型养殖企业10家,预计今年底,新五丰、天心、温氏、唐人神、正邦在我省的养殖产能均达200万头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做大靠强。现有生猪养殖加工龙头企业300家,有新五丰、唐人神、正虹等上市公司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省级92家,年销售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2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唐人神排第35位、九鼎集团排名60位。今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屠宰行业管理的意见》,支持养殖主产区、大型养殖企业发展养宰加销全产业链,反响良好。引导大型企业把握“运猪”转“运肉”政策,支持做大做强全产业链条,今年来全省新备案现代化畜禽屠宰企业7家,温氏公司在永州兴建2个100万头高标准现代化屠宰厂,省食品公司、现代农业集团、正大、新湘农、韶山长盛科技等企业在建现代屠宰加工项目;正大、德康、天农、天邦、正邦、新希望等企业在我省投资建设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加快畜牧业一体化步伐。

四是畜禽种业工程加快推进。成立湖南省瘦肉型猪育种联合体,建立数据平台、育种技术、服务体系、遗传交流推广等“四同一”运行机制,实施优质湘猪工程核心种源自主选育。加大地方猪种保护与新品种培育,我省自主培育的湘沙猪配套系被评为国家级新品种。

记者:去年4月,湘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该集群项目与优质湘猪提升工程有着怎样的关系,各有何侧重?

徐旭阳:优质湘猪产业集群是中央为支持我省地方生猪品种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是发展以地方猪种为重点的优质湘猪产业。

去年来,根据我省地方猪品种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我们重点支持地方猪种原产地发展“一县一特”“一片一特”,在做好保种基础上,推进地方猪种产业化开发利用,建设生猪产品品牌,增强综合发展实力,在长沙、湘潭、娄底、株洲4市8县市开展以宁乡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湘村黑猪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计划3年内项目区内地方猪种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

实施湘猪产业集群,恰好与优质湘猪提升六大工程中的“特色引领”“品牌建设”两项子工程高度契合。项目区自实施以地方猪为重点的优质湘猪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以来,已新增地方猪养殖19万头,增长37%;新增地方猪全产业链产值27亿元,增长54%;同时,我们加快以地方猪血缘为基础的新品种培育,湘岭猪、广益黑猪经过多个世代选育,有望通过国家审定。从上半年统计情况看,今年我省地方猪养殖可望突破100万头、全产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应该来讲,湘猪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我省优质湘猪工程的一项很重要内容、一个很重要抓手。

记者:稳产保供仍是一定时期的特定任务,湖南生猪产业发展如何处好稳产保供与地方猪特色发展的关系?

徐旭阳:上世纪国外生猪品种进入我国之前,我们养的都是本地猪,所以大家普遍感觉那时的猪肉吃起来就是香、甜,但由于本地猪生产效率低、出肉少,所以“洋猪”迅速占领中国市场,产量高速增长,极大丰富国民“菜篮子”的同时,却也给本地猪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像粮食一样,中国的猪肉供应只能依靠国内自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或几个国家能够满足我国的猪肉消费,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种源、猪肉进口被人“卡脖子”,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稳产保供仍然是当前养殖业工作的重点,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

同时,社会在高速发展,时代在飞快进步,人们对优质畜禽产品等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多,“吃得饱”是基本,更要“吃得好”。紧扣生猪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必须要“洋土”结合,既抓好常规“洋猪”大宗生产、稳定生猪产量、保障大宗供应、满足大众消费,又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土猪”产业,加大以地方猪为母本新品系、新品种的研发推广,扩大市民选择、满足高端消费。

湖南有优质地方畜禽品种21个,仅生猪就有宁乡猪、大围子猪、沙子岭猪、湘西黑猪、黔邵花猪等五大品种,具备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坚实基础,一些地方猪养殖已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湘猪产业集群”主要目的是做大做强省内本地猪特色产业。

当前正在开展的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快新品种新品系研发推广,推动地方畜禽品种的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南奋力打造种源创新高地”的殷切期望,既破除国外生猪种源的长期垄断制约,又打破猪肉进口的贸易战限制,着力打造我省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畜禽产品供应基地。

记者:湖南省瘦肉型猪联合育种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较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实现核心种源自给率90%以上。到期实现目标,我们有哪些举措,这与湘猪提升工程有何交集?

徐旭阳:由于我省当家的生猪品种主要为杜长大等外来品种,加上自主育种能力不足,原种猪每3~5年就要更新换代,据调查,当前我省生猪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近30%,每年需从国外引进原种猪1000头左右、从省外调入种猪20余万头,特别是近两年因生猪稳产保供需求量大,受种源短缺影响,对外引种更是创新记录。今年,中央提出加快种业振兴,我省省委一号文件将推进种业创新高地建设列为重要内容,我们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作为兴牧强牧的第一驱动力,部省共建全国畜禽种源核心基地,加快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一是抓核心种业体系建设。启动瘦肉型猪核心种源选育工作,由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瑶生牵头,集中省内重点生猪育种企业开展瘦肉型猪核心种群选育,建设生猪产业大数据中心,进行育种数据管理分析和跨场精准选配,省级区域性联合育种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

二是推进生猪性能测定和联合育种。组织省内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采用全基因组选育技术,提高核心种猪生产性能,力争通过5年努力,核心种猪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抓畜禽新品种培育。支持“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开展现有成果转化、“卡脖子”重大技术攻关以及重大基础研究,提高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以地方猪血缘为基础的新品种培育,在已培育湘村黑猪、湘沙猪配套系2个新品种的基础上,争取湘岭猪、广益黑猪3年内通过国家审定。

四是严格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做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开展遗传资源性能测定,夯实资源保护、持续复壮培优。

五是扶持种猪龙头企业。支持生猪育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今年国家审定1家生猪核心育种场、2家核心种公猪站,培育一批国家级生猪育种企业和种猪品牌,建设核心种猪供应基地。

记者:据了解,宁乡猪、大围子猪、沙子岭猪、湘村黑猪、浦市铁骨猪等在省内颇有名气,但全国品牌形象尚未形成,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中,如何打造全国品牌形象,湖南省有哪些计划?

徐旭阳:近年来,我们按照“一个地方品种、一个主打企业”的发展方式,加大地方猪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成效,成为覆盖一定范围的区域性公用品牌,但客观讲,如你所言,还没有“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就是我们力主把龙头培育、品牌建设放在优质湘猪提升六大工程前两位的重要原因。但我们已具备“出湘”的基础和优势,我省生猪及猪肉出口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又比如湘村黑猪的主打企业湘村集团,2016年成为国内活体黑猪供港的唯一企业和全国黑猪养殖规模最大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在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专卖店500余家,建成“湘村鲜到”电商平台,其“湘村的猪 儿时的味”品牌形象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他们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湘村黑猪养殖基地建在了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周边,这种“湘村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推广。

湘猪,顾名思义有两重涵义,就是指湖南养殖的生猪和生产的猪肉产品。这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就“生猪养殖类别”来说,即包括常规以杜长大等为主的“洋猪”,也包括宁乡猪、湘村黑猪等地方优质“土猪”;就“生猪产品类型”来说,一类是活猪、一类是猪肉产品。

打造湘猪品牌、加快湘猪出湘,要快速降低直至消除活猪调运出省,关键靠产品精深加工,一是做优“主打产品”,依托地方猪种资源,培育3~5个优质湘猪区域公用品牌,推行“一品一码”生猪产品“身份证”管理,实现“一块肉”到“一头猪”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优质湘猪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是做强“主打企业”,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抓好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屠宰示范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等“三场”建设,打造一批养殖、加工样板企业。实施瘦肉型猪本土化育种、地方猪种培育及配套系选育,打造一批领先国际国内的核心育种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湘猪品种”。实施湘猪走出去战略,支持湘猪企业在推进省内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谋篇布局种猪、饲料、养殖、屠宰、肉品销售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

三是做大“主打市场”,巩固湘猪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地位,加快发展分割肉、预制菜等精深加工,将湖南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肉类供应“中央厨房”。同时,支持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拓展京津冀、长三角等销售市场,提高湘猪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记者:养猪大省湖南名副其实,有志转型成为生猪强省,打造“生猪强省”有何举措?

徐旭阳:湖南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省,建设“强省”是多年夙愿,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努力。2020年12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畜牧水产工作现场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牧渔业以“一主两特”(现代生猪;特色畜禽、特色水产)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养殖业强省。

今年7月,经多方论证、反复修改,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和发展特色畜禽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畜禽种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工流通、质量安全“六个体系”,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由养殖大省向养殖强省转变;到2025年,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猪全产业链产值新增1000亿元、特色畜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意见》针对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现代畜禽种业创新、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畜禽屠宰加工与冷链配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绿色循环发展、动物防疫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发展用地、财政保障与金融服务、市场肉品供应和价格稳定等11项“强省”内容,逐一明确了市州、县市区政府,以及省农业农村、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17个省直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形成加快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坚信,在农业农村部鼎力支持、全省上下奋发努力下,“湘猪出湘”将迈出更快更坚实步伐,湖南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生猪强省”目标。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章勇

编辑:李丽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