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人才为先。2023年6月,20位扎根湖南农村的工作者荣获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身体力行地服务乡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争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为了弘扬农业农村劳模的榜样示范力量,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农村劳模新力量》栏目,记录、致敬一批批奋斗在治理乡村、发展产业、强村富民的农业农村劳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岳阳报道
眼下正值冬闲时节,走进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却看见郁郁葱葱的辣椒树上,挂满了青翠饱满的秋延后辣椒。
“育秧大棚一年只用4个月,闲置可惜了,今年我们探索种植了秋延后辣椒和羊肚菌各5亩。” 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介绍道,秋延后辣椒每亩可增收5000元,明年2月份羊肚菌上市后,预计每亩可增收1万元。
别看如今的董敏芳聊起农业生产头头是道的样子,俨然是一个“田博士”“农专家”。而在10年前,她还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虽出生在农村,但家里人并未让她干过什么农活。
2013年,向来有主意的董敏芳在一片唏嘘声中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跳出城市的“钢铁森林”后,她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与挚爱在田间地头找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在一片金黄色稻田中的董敏芳。
心系乡土 城市白领变 “新农人”
“我本就是从大山走出去的农家女,父辈们务农的辛劳历历在目。我想让农民能轻松种田,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聊起回乡时感受,董敏芳对记者说道。
时间回到2013年,彼时,刚刚从城市回到农村的董敏芳虽然在农业生产上还是个“门外汉”,但她心里早已萌生了一个思路——不能像以前一样种田。
当看见村里不少老人依旧采用纯人力的方式种田时,深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的董敏芳决心要改变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
说干就干,董敏芳先和朋友一起,尝试着通过机械种田的方式,种植了400余亩水稻。很快,她就尝到了甜头,她的“试验田”迎来了大丰收。
驾驶农机的董敏芳。
2014年,董敏芳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成立了岳阳县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一年后,她又成立了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育秧、机耕、施肥、机插、飞防、收割、仓储到烘干,实现水稻种植全过程的“一条龙”的机械化服务。
“务农‘旧’理念,种不出‘新’粮食。”为了跟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董敏芳拿出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跟同行学、跟专家学,并多次带队赴外地考察当地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敏芳不仅摸索出了门道,还通过自考学习还获得了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文凭,渐渐从一名不事农桑的“门外汉”转变成新型职业农民。
董敏芳正在卷秧。
科技助农,“牛耕”变“机耕”
做新农人,不仅要有新思想,还要有新技术。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可见提升育苗技术的重要性,而生长整齐、密度适宜的秧苗对机械化插秧也至关重要。
丰瑞育秧工厂。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董敏芳将视线投向了智能育苗。董敏芳带领合作社员工建立了10万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基地,配备了两条SP育秧流水线,实现了自动播种、施肥、喷灌及智能控温等现代化育秧作业。同时,为突破晚稻育秧占地瓶颈,她引进旱地育秧新技术。
目前,丰瑞育秧工厂每季能为2万多亩稻田提供机插秧苗,增产粮食1万多吨,是湖南最大的旱地集中育秧基地。
智能化的育秧工厂。
此外,合作社将智能育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质量追溯体系相结合,建成了岳阳市首个全过程远程监控、远程控制的9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牛耕到机耕,从“栽禾”到抛秧再到机插,从手摇式喷药到“飞防”,董敏芳带领乡亲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和累。
帮扶脱贫, “先富”带“后富”
“不赚老百姓该赚的钱,帮老百姓赚更多钱”——董敏芳将这句话视为行事准则,这也是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宗旨。
经过走访和调研,她发现不少农户的年纪比较大,没有精力种植,却又舍不得田地。
怎么才能改变现状,让乡民能“轻松种田”?为此,董敏芳算了一笔账,从插秧到收割再到谷子烘干,在种植两季稻的岳阳县,合作社一年的全托管费用下来,一亩地只需要不到1700元,而经过精心打理和照顾的农田,一亩一年可以生产上吨粮食。
10年间,越来越多的农户“算清了账”,投入到了董敏芳的合作社之中。
丰收的稻谷。
董敏芳将合作社建成一个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营方式,与当地贫困村开展整村托管合作,提供优良品种、绿色防控、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五个统一”标准化服务。目前,合作社全托管土地面积超过8000亩,半托管服务超过4万亩,服务万余名农户。
同时,为了让贫困户能靠种粮脱贫,董敏芳推出了“合约扶贫”和“散户扶贫”两种产业扶贫模式。她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扶合同》,由合作社每年度为签约贫困户提供3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并优先聘用签约贫困户劳动力到合作社机械操作、门卫、保洁等工作岗位上就业,享受合作社农忙临时用工优先的权利,用工受惠贫困户人均增收 5000 元。此外,董敏芳还借由合作社这个平台在农资资助、农机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并安置部分工作就业。
如今,董敏芳的产业扶贫覆盖了筻口镇大塘村、明星村、释迦寺村、潼溪村、朱仑村、沙南新村、老街村等7个自然行政村,她成了远近闻名的“扶贫能人”“致富能手”。而通过以上两种扶贫模式,这7个村的 351户贫困户,1600余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
“未来,我会继续与乡亲们一起努力,让这片土地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能够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 董敏芳说道。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编辑:陈纲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