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湖南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质效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11月23日起,中宣部组织开展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组织80余名中央主要媒体和省直媒体的记者,分两路深入长沙、岳阳、娄底、衡阳、郴州、益阳、常德等地,实地采访调研湖南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做法、探索和经验。即日起,红网推出“高质量发展在湖南”专栏,敬请关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视频 任峰磊 长沙报道
小雪节气后的长沙,飘着蒙蒙细雨,送来阵阵凉意。
不过,记者走进位于浏阳经开区的养蚕车间,却感到暖意融融,恒温环境甚至让穿着防护服的记者流了汗。
吃“大餐”、住“新房”,工厂化养蚕正在让传统桑蚕产业“破茧成蝶”。
11月24日,红网记者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中茧新科产业园,直击这里的首次开放探厂。
众所周知,传统家蚕只吃桑叶,具有寡食性特征。长期以来,养蚕业一直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困境,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怎么办?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中茧新科经过多年研发,成功培育出适应饲料化喂养的广食性蚕品种,突破了传统养蚕的季节限制和对桑叶的高度依赖。
记者仔细观察这些长条状的褐色饲料,外表虽平平无奇,但其中富含桑叶粉、玉米、豆粕和维生素等多种元素,好一顿“营养餐”!
“我们焕新了养蚕产业,颠覆了几千年来传统养蚕模式,突破了桑叶养蚕的季节限制,实现了365天、天天养蚕。”中茧新科董事长范茂林介绍,使用饲料养蚕,一个周期只需投喂6次饲料,比纯桑叶喂养更省事。
据他测算,采用工厂化养蚕,每平米可养蚕2000到3000只,一整个周期仅需31天,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1000倍。当一期满产时,一天可生产105吨茧。
除了培育新品种,中茧新科还在养蚕方式上进行了大升级。
在智慧养殖大数据中心,红网记者看到了亲身探访过的注塑车间、饲料车间、清洗车间、养殖车间、采茧车间......服务蚕宝宝生长的各个环节,都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见。
可视化、智能化控制的工厂化养殖替代了曾经繁琐的人工喂养。
“这些年来,我们在多项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工厂化饲料养蚕的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中茧新科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崔为正举例,如多元化蚕品种选育、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及加工工艺研究、自动化养蚕生产装备研制、蚕室环境控制系统研发以及病害防控等。
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是惊人的。
“将风险小的种桑交给农户,风险高的养蚕环节则交由智能化设备。”中茧新科在湖南、新疆等地发展桑园基地近8万亩,并在四川、云南等地采购农民养蚕剩余的桑叶,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
正所谓,“农业的工业化,工业的智能化”。
就这样,实现人工饲料养蚕从实验室到量产车间的跨越,达到蚕茧的稳定量产,新质生产力让蚕桑产业彻底突破了丝绸行业原材料蚕茧短缺的瓶颈。
丝巾、领带、衬衫、桑茶、桑果……记者在琳琅满目的展示区了解到,中茧新科还拓宽了蚕丝产品应用领域,同步开发桑叶茶、桑叶食品、医药耗材等产品,让蚕茧的生物科技价值不断增强。
传承千年的蚕桑产业,正在湖湘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任峰磊
编辑:肖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