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关市镇启宏红薯粉条加工车间。姚康摄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何衡 吕文煜 衡阳报道
近年来,衡阳县关市镇积极发展红薯粉条特色产业,通过引进现代化加工企业,将传统手工工艺和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不仅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更带动当地种植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9月9日清晨7点,关市镇启宏城乡产业运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热气腾腾,薯香四溢。工人们按照传统工艺正忙着制作红薯粉条,本地优质红薯淀粉调浆后倒入蒸盘,蒸煮约3分钟,一张张晶莹粉皮便新鲜出炉,再经手工拉伸、冷库冷却、切割晾晒,一根根晶莹透亮、散发着自然薯香的红薯粉条便制作完成。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自清乾隆年间开始,衡阳县长乐地区(现井头、关市两镇)就开始种植红薯,制作红薯粉,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其色泽金黄,口感滑爽,而备受食客喜爱。近年来,关市镇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红薯种植及加工产业,红薯常年种植面积约1万亩以上。如今采用标准化车间制作红薯粉条,传统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化设备,既保留粉条传统风味,又确保产品质量。
公司负责人魏涛说:“我们加工工艺都是采用长乐当地老一辈的手工制作方法,原材料都是本地自产的红薯品种,它做出来的粉条比较有弹性、有嚼劲、红薯香味浓。”
新鲜制作好的红薯粉条要经过晾晒风干。姚康摄
2024年,关市镇引进启宏城乡产业运营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与当地农户签订红薯供应协议。公司不仅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种植的红薯,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从源头确保原材料品质。目前,该企业日产红薯粉条达1000多斤,年产值近200万元。
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关市镇永康村与薯粉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可获得6万至7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此外,企业还为2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关市镇永康村党总支书记李金辉介绍说:“除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外,薯粉厂还吸纳了村里24个人稳定就业,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4000元。”
已经风干的红薯粉条成品。姚康摄
如今,关市红薯粉条已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渠道,走出衡阳,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成为一张闪亮的地方名片。这条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经营的发展之路,正持续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与效益。
来源:红网
作者:何衡 吕文煜
编辑:丁晴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