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在大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重庆以设计下乡、数字赋能、免费提供图集等创新实践,探索出农村“好房子”建设的新路径。这不仅是一场居住环境的革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农村“好房子”建设,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抓手。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住房往往因缺乏规划与技术支持,存在功能单一、安全性差等突出问题。重庆通过设计下乡工作室,引入专业力量,既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又以标准化图集规范建设,推动农房从“自建自用”向“品质化、规范化”升级。这种转变缩小了城乡居住品质差距,增强了农村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浙江松阳通过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将老房改造为民宿、工坊,吸引艺术家、创业者入驻,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乡村复兴”的良性循环,证明优质农房能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节点。
从文化维度看,“好房子”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乡村建筑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重庆在农房建设中注重传统风貌保护与现代设计融合,让吊脚楼的错落有致、巴渝民居的质朴韵味得以延续。这不仅守护了乡村的文化根脉,更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在贵州遵义,当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农房设计,打造出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乡村景观,吸引大量游客,使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这种“文化+建筑”的模式,让乡村成为人们寄托情感、寻找归属的精神家园。
推动农村“好房子”建设,需要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政策上,应完善农房建设标准与审批流程,建立“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既守住安全底线,又鼓励创新设计;资金方面,可通过政府补贴、低息贷款、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难题;技术上,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提升建造效率与质量。同时,注重培育本土工匠队伍,建立“专业设计师+乡土工匠”协同机制,确保设计理念落地。此外,还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房屋长期安全与美观。
农村“好房子”建设,本质上是对乡村发展模式的重构。这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品质,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与质量。以系统思维推进农房建设,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就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中国建设报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