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舒婷 刘泽政 周思妍 永州报道
江华县的食用菌大棚里,菌架层层叠叠,鲜嫩的黑皮鸡枞菌顶破菌包、饱满肥硕。工人们穿梭其间,采摘、修剪、打包,指尖沾满泥土,脸上却漾着藏不住的丰收笑意。这些撑起当地特色产业的“小菌子”,背后站着一位带着军旅底色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成芳炜。从新疆军营到北京职场,再到家乡田野,他带着军人的坚韧与担当,把黑皮鸡枞菌种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菌”,在江华热土上铺就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路。

成芳炜在黑皮鸡枞菌养殖基地。
军旅淬炼,“认准了就干到底”
“部队教会我的,不仅是吃苦,更是‘认准了就干到底’的韧劲。”时光回溯到2001年,中专毕业的成芳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怀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远赴新疆军区,开启了崭新的军旅生涯,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次年便光荣入党并晋升为士官。在军营的日子里,他多次获评优秀士兵、优秀带兵骨干,严苛的训练磨硬了他的意志,也培养出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勇于担当的意识。
退伍不褪色,军魂永铭心。这份军旅底色,成了他日后闯事业的“精神铠甲”。退伍后,像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成芳炜选择了北上发展,他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陌生领域站稳脚跟,创办欣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心里却始终牵挂着江华的青山绿水:“每次想起家乡的土地,想起乡亲们守着好资源却难增收,心里就格外不是滋味。”这份深埋心底的乡村理想,为他日后返乡创业埋下了伏笔。
扎根乡土,“一定要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2018年夏天,成芳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下北京的事业,带着在外奋斗积累的资金,以及学到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回到江华县返乡创业。“不是一时冲动,是早就想为家乡做点事。”刚回乡时,他没有盲目投资,沉下心来深入调研,走遍了江华县的大小村庄,和农户促膝长谈,摸清了家乡农业的“痛点”——优质农产品不少,但销售渠道窄、品牌意识弱,常常“优质不优价”。
“一定要帮助乡亲们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他立刻行动,主动向从事电商的朋友请教,潜心钻研农产品营销策略;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寻找突破口。通过成立农业公司、组建专业合作社、注册农产品品牌等,他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一步步把江华瑶山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外界。
看着农户们拿到比往年更高的收入,成芳炜却没停下脚步:“只帮着卖不够,得找个能让乡亲们长期受益的特色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倒水湾产业园。
精准致富,“这就是村里的‘一村一品’”
2021年初,在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下,成芳炜被推选为倒水湾党支部书记,身份的转变让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挨家挨户问诉求、找难题,在一次次考察中发现了新机遇。黑皮鸡枞菌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可观,而江华的气候条件正好适合种植,“这就是村里要找的‘一村一品’?”
说干就干,可技术、金融、土地和市场等难题接踵而至。成芳炜拿出军人“啃硬骨头”的劲头:带头筹集资金,发动村民入股;跑遍多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邀请专家上门指导;协调流转60余亩土地,带领村民一起建大棚、搭冷链。四个多月的日夜奋战,10个标准化生产大棚、300立方米冷链仓库、1300平方米加工车间拔地而起,乡村振兴的“大厦”初具规模。
2022年2月,第一批菌包顺利移栽进棚;90天后,肥嫩的黑皮鸡枞菌破土而出,因品质优良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畅销长沙、广州等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基地不仅有20多名固定员工,每天还能安排100多人临时就业,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成芳炜还推出“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帮扶模式,通过小额信贷帮扶困难家庭、土地入股分红、技术培训指导等措施,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作为退伍军人,他始终心系战友群体,将退伍军人及家属纳入帮扶计划,帮他们解决转型就业难题。

黑皮鸡枞菌。
如今,倒水湾村的黑皮鸡枞菌名扬四方,小小的菌子已然成为倒水湾村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成芳炜说:“部队教会我担当,家乡给了我舞台,我要带着乡亲们把这条路走得更稳、更远。”戎装虽卸,军魂永驻,这位怀着军旅魂和乡村梦的领头人,正用实干与坚守,让“致富菌”生长出更多“幸福味”,载着乡亲们的梦,让更多的人品出乡村振兴的“味道”。
来源:红网
作者:彭舒婷 刘泽政 周思妍
编辑:李丽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