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9日讯(通讯员 刘志军)黎家坪镇接龙桥村的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茅竹镇周塘村的工人忙着修建灌溉渠,梅溪镇关兴社区的机耕道上农机穿梭……连日来,祁阳市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从丘陵谷地到平原村落,一场以“小田改大田、设施补短板、产业提效益”为核心的农田升级行动正在展开,昔日的“补丁田”“望天田”正加速变身“丰产田”“增收田”。
大户试点破局:小田变大田 低效田焕生机
在黎家坪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以“多点开花”之势推进。接龙桥村的施工现场,12套机械设备昼夜运转,种田大户张长发正盯着土地平整进度:“自10月23日开工以来,每天能平整15亩地,现在已完成30%工程量,力争12月底搞定主体工程。”这个投资348.64万元、覆盖665亩的项目,不仅将零散田块整合连片,还新建了一个电灌站及5260米灌溉渠,整修了5座山塘,彻底解决了“灌溉难、耕作难”问题。
“零碎田变大了,荒田变少了,村民既有土地租金,还能务工挣钱。”村支书唐宜军的话道出了变化核心。而在该镇的新塘村、铁脚湾等四个村,类似的“小田改大”工程同样成效显著。黎家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红湘算了笔账:“田块整合后,机械化率大幅提升,土地流转费每亩涨了150元,粮食生产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整村推进示范:系统整治 破解“碎片化”难题
茅竹镇周塘村的田垄间,整齐的灌溉渠顺着田块延伸,新建的机耕道宽阔平坦。作为祁阳市2025年整村推进“小田改大田”的示范点,这个1200多亩的项目投资644.11万元,已完成40%工程量。“以前三两亩地分散在各处,田埂比田还多;现在大丘连片,水渠相通,农机直接到田边。”村支书于和平的感慨道出了村民心声。
项目推进初期,村民曾担心土地权属不清、灌溉不均。为此,市农业项目服务中心联合村“两委”从设计意见征求到现场施工建设开了20多场动员会,逐户化解疑虑。如今,这里不仅完成了土地整理,还配套建设了1.2万余米灌溉渠、4297米机耕道,预计可新增耕地30余亩。村民于胜利坦言:“当初怕改不好,现在看到这局面,心里踏实极了。”

问题靶向攻坚:纪检护航 望天田变高产田
“以前旱季引水难,雨季排水堵,农机根本进不了田。”梅溪镇关兴社区种粮大户董平凡曾对自家农田犯愁。这片数百亩的“望天田”,因水利设施落后长期低产,直到2024年被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计划。
接到群众诉求后,祁阳市农业农村局迅速组建专班,投入30万元仅用10余天就建成500余米标准化灌溉渠和500余米机耕道。如今,硬化渠道清水流淌,4米宽的机耕道可并行两台农机,“去年晚稻亩均增产80公斤,化肥农药省了15%,每亩节本增收超300元,还实现了单季变双季。”董平凡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一变化背后,是全程嵌入式监督的保障。自市纪委监委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及全市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突击战”启动以来,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紧盯群众反映强烈,聚焦高标准农田重点项目和15件具体实事,以“办实事、解民忧、促廉洁”为抓手,强力推动农田建设“旱地变水田、小田改大田”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
截至目前,市纪委监委派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已开展12次专项检查,组织3轮廉政谈话,确保“项目建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我们必须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让群众呼声变成掌声。”纪检监察组组长刘沁华介绍。

全域提质增效:产业融合 筑牢丰收根基
农田升级的最终落脚点,是产业提质与农民增收。在八宝镇中和村,600亩闲置农田通过流转建成槟榔芋标准化基地,基地采用“脱毒种苗+智能滴灌”技术,与企业签订保价回收协议,带动50多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这样的产业融合场景,正在祁阳各地上演……
“我们按照‘一平两通三提升’的总体目标推进项目建设,即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将重点抓质量、赶进度,确保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工。”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段国华介绍。祁阳市委、市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编制《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明确全年建设任务6.98万亩,其中新增建设2.02万亩,改造提升4.96万亩,项目总投资1.89亿元,同步推行“市级实施、监理负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四级联动机制,祁阳正让高标准农田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眼下,祁阳的田野间,新修的设施守护着沃土,整合的田块孕育着希望。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这片土地正以更坚实的根基,迎接下一个丰收年。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军
编辑:陈小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