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观潮的螃蟹丨中部农博会“市场化办会”的进阶
2025-11-14 10:47:18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淑华 长沙报道

11月14日,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拉开帷幕。

记者在13日探馆时,只见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现场满是鲜活气息:

湖南临武舜华鸭业不仅布展大量鸭肉零食,还带来旗下预制菜食品和冷鲜菜。

老挝展商蹲在综合馆展区,用软布仔细擦拭装香米样品的玻璃罐。

省际交流馆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智能灌溉设备模型……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现场。

这场走过26年的农业盛会,今年设置5个展馆,展览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达3500余家,3万余种产品等你来挑选。

如果说起本届展会的最大特色,“市场化办会”不断进阶就是其中之一。

【从“一次性展览”到“全年不打烊”】

“这是我们第15次组团来参展,中部农博会早已不是‘摆几天摊就走’的地方,更像常年对接的‘根据地’。”

11月13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吐鲁番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远福为布展忙得脚不沾地。

往届中部农博会上,吐鲁番的葡萄曾创下4天销售80万元的佳绩。

去年,吐鲁番借展会平台,不仅现场零售超300万元,还签下2000万元的长期供货合同,后续意向订单突破1个亿,成为中部农博会长效服务的典型案例。

图片

▲消费者在第二十二届中部农博会新疆展区选购葡萄。

这种“长尾效应”,源自中部农博会“参展一次,服务一年”市场化机制的成果。

“过去办展,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展会一结束,供需双方就断了联系,‘活动热、后续冷’是常有的事。”红星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跃直言,市场化转型后,展会的核心就是让服务贯穿全年。

从去年开始,中部农博会回归市场化办会方式,主办单位由政府换成了红星实业集团,政府部门变为了指导单位。

中部农博会承办方湖南红星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在2024年专门成立了市场部,全面推动展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

比如,市场部建立了农博会市场邀商体系,通过数字化营销体系,建立农博会私域采购商矩阵。本届农博会开展前,已有超5万专业观众及采购商报名参观。

图片

▲9月27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千名主播直播助农博”活动城步站选品会现场。(图源: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另外,市场部按照“定展一次、服务一年”的全新办展理念,展前组织了多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展中针对B端渠道,组织10场产销对接活动。

据介绍,本届农博会在展前,已围绕金奖产品、餐饮渠道、中非出海、京东专场等主题,举办了8场精准对接活动。

仅京东专场,就为湖南预制菜企业一次性对接了200多个线上经销商,提前锁定订单超5000万元,成效显著。

市场化办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化组展。中部农博会的市场化组展率,在2023年为40%,去年达到70%,今年则超过75%,不断跃上新台阶。

在市场化组展模式下,尽管企业需要自掏腰包租展、布展,但他们的参展意愿依旧高涨。因为中部农博会在业界,已成为引力很强的“磁场”。

为了推进市场化办会,湖南红星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还从上海引进资深会展人朱超。朱超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组建了团队,把上海先进的办展理念引入长沙,服务于中部农博会的市场化转型。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大会综合服务处现场。

市场化的实效,则藏在数据里。

去年第二十五届中部农博会现场签约金额91.9亿元,今年资源进一步升级——

湖南红星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旭透露,目前已邀请沃尔玛、山姆、盒马等“近百人国际采购团”驻场对接,目的是“让企业‘开展即有订单’,而非展会结束就断联”。

更关键的是后续服务。

罗旭说,“展会后将通过‘农博会+农批市场’双平台,每月推送供需信息、举办线上迷你对接会,彻底破解‘活动热、后续冷’的行业痛点”。

【从“卖单品”到“卖生态”】

“普通稻谷每斤2.8元,加工成米糠油能卖到28元,做成米蛋白肽是每公斤120元。”在产业馆“洞庭香米”展区的筹备现场,工作人员周媛指着即将亮相的展品介绍。

这组对比数据,直观呈现了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价值跃升,背后是中部农博会以市场化思维搭建的“从田间到餐桌”全链路生态。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区现场。

省际交流馆里,专门设有新质生产力展区,展品有智能灌溉设备、数字农业平台、冷链物流体系产品等。

“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都是在湖南农业示范区试过的‘熟手’。”罗旭介绍,益阳南县稻田应用这套智能灌溉系统后,不仅节水30%,亩产也提升了10%。

省际馆聚焦智慧农业等装备,产业馆串联茶业、粮油及深加工产品,果蔬・休闲食品馆汇聚新鲜食材与终端产品……

五大展馆功能互补,形成“种植端科技赋能+加工端价值提升+销售端渠道拓展”的完整链条。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现场。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农博会是卖农产品,但中部农博会早已从“卖单品”升级为“卖生态”,像一个农业枢纽,链接起了产业上下游。

本届农博会,首次与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同期同地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展会的覆盖面。

【从“中部盛会”到“世界窗口”】

综合馆内,作为本届农博会主宾国之一的老挝展区已布置就绪:袋装香米整齐码放,热带水果样品用保鲜盒密封陈列,展板上详细介绍着产品的种植环境与品质优势。

“我们带来了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希望能找到长期稳定的经销商,更想对接湖南的粮贸企业,探索本地化加工的可能。”老挝展团负责人布恩勒特·琅帕瑟特介绍。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老挝展区现场。

历届中部农博会上,国际展商通过平台对接实现落地合作的案例屡见不鲜。展会虽然以“中国中部”冠名,但影响力早已突破地域边界。

此次除了老挝、南非两个主宾国展区外,综合馆内,澳大利亚的牛肉、法国的红酒、马来西亚的燕窝也陆续上架,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家企业在此集中亮相。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法国精品酒甄选联盟展区现场。

旁边的国际采购对接区,沃尔玛、山姆的采购专员已提前到场,拿着需求清单与展商沟通。

“我们提前3个月就开始邀约国际采购团,就是想让中外企业面对面谈合作。”农博会组委会负责人赵登介绍,展会专门增设了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6个语种的翻译岗,解决语言障碍,为国际合作提供支撑。

除了“引进来”,还积极“走出去”。

中部农博会组织了“湘企出海专场对接会”,帮华容芥菜、舜华鸭业等湘品对接东南亚、欧洲的餐饮渠道。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南非贸易投资促进中心展区现场。

总体而言,再次盛大启航的中部农博会,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鱼米之乡”需要农博会赋能。湖南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湖湘沃野上,不仅杂交水稻种子名闻天下,还走出了“院士天团”。

但要看到,湖南还有很多优质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知名大品牌相对较少。如何将优质农产品以更好的价格、更快的速度卖出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中部农博会是“湘品出湘”的黄金通道,是破解农业从“有”到“优”、从“优”到“名”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湖南农业乃至中部农业能够打通渠道、融合产业、连结世界,让传统农业早日向现代化转身。

从这个角度看,中部农博会对湖南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势在必行”。它是湖南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支点,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合伙人”。

图片

▲湖南常德汉寿县岩汪湖镇万亩早稻示范基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图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擦亮“金字招牌”需要久久为功。中部农博会自1999年举办以来,已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国内知名的大型农业综合展会,还是湖南首家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农业类博览会。

截至目前,展会累计展示农产品超28万种,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观展人次超2300万。

这组数据说明,中部农博会不仅是展销会,同时发挥着“连接器”“放大器”“孵化器”的作用。

其丰硕成果的背后,是26年的不懈努力。湖南大型会展中,已持续举办26届的可谓凤毛麟角。

无论是起步阶段连续几届亏损,还是战疫时期的复杂情况,中部农博会均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前行。这种坚持、坚定和坚守,是中部农博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久久为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韧劲,它既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又有“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活力。真正的卓越,有时并非来自一时的爆发,而在于一年又一年的坚守。

图片

▲11月13日,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隆平高科展区现场。

市场化办会是进路也是近路。中部农博会在2024年正式开启“市场化办会”,从以往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变为企业自己搭台唱主角,到今年已是第二个年头。

比如前面提到的“参展一次,服务一年”,正是市场化办会机制催生的创新模式。通过“展会+市场+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让展会从“一次性流量入口”变成了助推产业升级的“长效动能”。

湖南正在探索市场化办会的展会不少,中部农博会走在前列。它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为湖南乃至全国会展业的转型提供了样本。

面向未来,“市场化办会”机制的加持,将助力中部农博会行稳致远。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杨淑华

编辑:罗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