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无人驾驶拖拉机种油菜 天元区打造智慧农业新生态
2025-11-27 15:09:15 字号:

无人驾驶拖拉机种油菜 天元区打造智慧农业新生态

微信图片_20251127093328_960_209.png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7日讯(通讯员 杨如)11月25日,初冬煦日,暖意轻笼湘北田野。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株木村1200亩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笔直地匀速行进,驶至田头自动转弯,精准播下油菜种子——这场依托北斗系统精准定位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湖南首秀”,以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的极致作业精度,刷新了智慧农业的新标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俯身轻抚新翻的土壤,查看刚播下的种子,欣慰地说:“2.5厘米,我们做到了。”这个一指宽的作业精度,凝聚了他和团队22年对智慧农业的不懈追求。

早在2003年,罗锡文就瞄准高端智慧农业,以无人化作业作为突破口,确立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原则。“‘顶天’是要挑战国际前沿,‘立地’则要扎根中国农田。”在团队犹豫是否先推出“可用但精度稍低”的方案时,他一锤定音:“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在于精准,2.5厘米是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的临界点,不留退路。”

年过八旬的罗锡文经常踩进没膝的泥水,反复观察无人驾驶农机的行驶轨迹。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天元区的田间地头,时常有他俯身田间的身影。“仿真数据再完美,也要能‘感知’到田地的‘脾气’。”这种言传身教,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理念化为行动。

团队骨干胡炼与何杰也习惯了“田间会诊”。一次,农机突然走出“S形蛇行”,多方排查才发现是传感器接线松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障,反而催生了更可靠的“无轮角传感器方案”创新。

在插秧季,团队又面临车轮在水田打滑的难题。“我们一边帮农民插秧,一边在田埂上优化算法。”团队成员冯达文博士回忆。

正是这样“双脚沾满泥巴”的反复调试,让水田作业精度从最初十几厘米到如今稳定保持在2.5厘米以内,这个跨越,见证了中国农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今,这项凝聚22年努力的国际领先技术正在株洲落地生根,在株木村这片1200亩的高标准农田上,将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来源:红网

作者:杨如

编辑:曹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