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左薇 刘泽政 张家界报道

张家界畜禽粪污处理车间。
在武陵山脉的灵秀山水间,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正书写着一份生态治理的答卷,面对畜禽养殖污染这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地以“三级排查、四类整治”治理体系为密钥,通过高位推动、精准排查、分类施策与长效管理,将昔日的“粪污包袱”转化为“沃土资源”,让畜禽粪污变身农业“生态营养餐”,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新路径,既守住了世界遗产地的绝版山水,又激活了农业循环的绿色动能。
从摸底到开方,步步为营的精准治理
张家界通过建立从“市委市政府统筹”到“区县属地落实”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形成了党政同责、上下联动的模式,确保了生态保护的责任层层压实,精确到人。责任明确后,精准的“诊断”随之开始。一套“乡镇排查—区县核查—市级抽查”的三级排查机制运转起来,为全市养殖场(户)建立了“一户一档”的底数账,精准锁定问题所在。
摸清底数,方能对症下药。张家界创新地依据养殖规模,将治理对象细分为四类,开出“四类整治”的精准药方。对于设施简陋等简单问题,要求“立行立改”;对于需要设施升级的复杂问题,进行“限时攻坚”;而对利用渗坑、溶洞偷排等恶劣行为,则坚决“立案查处”。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治理,既维护了养殖户的生计,也确保了整治的实效。
确保成效与谋划长远,筑牢生态防线
为确保治理不走过场,张家界设立了“污染消除、设施配套、种养平衡、台账完善、资料齐全”五道硬性验收标准,并实行分级销号,坚决杜绝“表面整改”。
然而,整治行动本身并非终点。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构建长效机制,张家界科学规划养殖“三区”布局,推动禁养区有序退出,严格新改扩建养殖场的准入审批,从源头防范风险,建立健全从选址到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污染防治机制,为这片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绿色动能。
如今,张家界的实践已超越了一次成功的环境整治。它用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证明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单选题,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可资借鉴的“张家界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左薇 刘泽政
编辑:李丽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