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观潮的螃蟹丨湖南怎样让大家有“好果子”吃
2025-11-03 11:18:57 字号:

编者按:眼下正值柑橘等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近年来,湖南大力支持水果产业发展,水果已成为湖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毋庸讳言,水果业也需要加快提质促新。

本期作者为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一级调研员李兴华。他早年在省农科院工作,后来曾先后任怀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科技局局长,一直对水果产业有着深入观察和思考。

首先回放一个镜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考察,不仅去了十八洞村,还到了凤凰县菖蒲塘村,他叮嘱乡亲们“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如今,菖蒲塘村果林面积从2013年的1750亩扩大到8000亩,水果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图片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柚子园。

对全省而言,水果产业已成为湖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园林水果种植面积870万亩(不含西甜瓜),位居全国第9位;年产量810万吨,位居全国第12位;水果第一产业产值约304亿元。

从地理和气候看,湖南地处北纬24-30°之间,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果树的生长。

图片

▲新宁县崀山脐橙。(图源:新宁县人民政府网)

上个世纪以来,湖南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取得了长足的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湖南水果产业发展也存在结构不优、链条不长、品牌不强、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发展中破题。

【控规模:“第一大水果”柑橘要降比例】

1990年5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坵演村调研,提出了“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粮田”的立体发展目标。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明确,逐步推动“耕地下山,果树上山”。

图片

▲2023年,炎陵县沔渡镇大江村33亩黄桃园移植上山耕地恢复现场。

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要时刻紧绷“非粮化”这根弦,因地制宜、分批有序,将山上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把山下的果树等经济作物调整为上山、上坡,使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坚持适区适种、优化布局,适度控制全省水果产业的发展规模。

适度调减市场竞争力偏弱品类的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消费产生结构性变化,高端优质的水果供应不足,而低端的、一般的水果产能过剩,供需结构失衡。

图片

▲常德市石门县柑橘产业。

比如,柑橘是“湖南第一大水果”,年产量约600万吨,占全省果业的比例近80%。

600万吨是什么概念?按目前湖南常住人口6539万人计算,人均为183斤。

因此,要从湖南的实际出发,适度控制大宗水果、市场竞争偏弱的水果规模。

从品类结构来看,要进一步丰富时鲜水果种类,将柑橘与时鲜水果的比例优化为7:3;从柑橘产业本身来看,要适当减少鲜食品种,扩大加工型品种,破解鲜食品种产能过剩问题。

【优品种:打破集中成熟上市局面】

从总体来看,目前湖南的水果品种搭配不均,成熟期过于集中。

比如柑橘,中熟品种(10中旬-11月底成熟)比例超70%。其他时鲜水果成熟期大多集中在6-8月,产品上市高峰期容易出现结构性过剩。

并且,省内具有知识产权且有市场影响力的水果品种严重缺乏。品种不优已成为制约湖南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片

▲炎陵黄桃。(图源:炎陵县委宣传部)

持续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强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推进岳麓山实验室果树品种创制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水果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聚焦好吃、好看、好卖、好种的方向,瞄准冰糖橙等本省特色水果,选育一批优质果树新品种。

加大新奇特品种引进力度。借鉴海南省“世界热带水果之窗”的建设经验,加大国内外同纬度地区的“新、奇、特”品种的引进力度,做好新品种的筛选、评价和综合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图片

▲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智博蓝莓产业园。(图源:人民网)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按照适地适栽原则,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主栽品种,加快推进以柑橘为主的品改低改;对集中连片老旧果园进行提质改造,加快锦和冰糖橙等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提品质:增加亩均产值】

目前,湖南水果生产的总体效益不高,全省水果亩均产值仅有3437元,低于茶叶亩均产值5659元、蔬菜亩均产值1.5万元。

同时,与周边省份相比,远远低于四川的9289元、广西的7811元、江西的6249元,比四川低63%、广西低56%、江西低45%。

造成水果生产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果品品质不高,因此亟需做好提品质的文章。

图片

▲2024年12月,果树新品种区试协作研讨暨优新柑橘品鉴会在长沙举办。

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加强良种良法配套,集成示范起垄栽培、简化修剪等技术,推广覆膜增色增糖、隔年交替结果等生产模式,在重点产区打造一批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精准生产。

适度发展设施水果。目前,湖南设施水果种植面积仅占全省果树总面积的9%。有必要适度发展设施水果。应因地制宜发展杨梅、葡萄等避雨设施栽培,加快发展智慧果园等新业态新模式。

图片

▲靖州杨梅。

不断提升果园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机融合配套的农艺研发,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机装备和农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大力推广果园旋耕机、除草机和无人机、树体修剪机械等装备,不断提高果园机械化水平。

【延链条:在保鲜、加工等环节发力】

目前湖南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仅有15%左右,果蔬加工转化率约40%,远低于发达国家58%的平均水平,产品附加值偏低。

因此,必须在贮存保鲜、采后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发力,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做好果品的贮藏保鲜。加大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鼓励并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通风库、冷库、气调库等贮藏保鲜设施,积极推广应用绿色保鲜剂,延长货架期,有效降低损耗。

图片

▲航拍永州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图源:央广网)

做精果品采后加工处理。采取“分散生产,集中分级包装,集中销售”的形式,引导开展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积极培育大中型采后处理企业,推广无损伤糖酸检测分级、智能包装等采后分选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加强水果精深加工,多元化开发果汁、果脯、果酒、果干、中药转化类、工业用途类和其他功能性产品,挖掘多种功能价值。

做活市场营销。做精线下市场,加强水果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水果产销信息平台,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在主产区建设水果交易市场,合理布局品牌直销店(旗舰店),形成产销直达的销售网络。

做活线上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构建水果营销新业态。

图片

▲红网“湘农荟大直播”主播力推炎陵黄桃。

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出口果园认证,发展壮大出口企业,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比如,据长沙海关统计,2024年湖南干鲜瓜果及坚果出口28.6亿元,同比增长54.2%。

创新产业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不断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产业组织模式,推动企业开展“四个统一”(即:统一苗木、统一用肥用药、统一栽培管理、统一采摘销售)管理,有效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问题。

同时,鼓励创新,加快培育“电商企业+果农”“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果农”“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果农”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

【树品牌:让品牌覆盖率达50%以上】

目前,湖南的“黔阳冰糖橙”“石门柑橘”“东江湖蜜橘”“麻阳柑橘”等水果品牌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但从整体看,全省水果品牌效益还不明显、品牌价值还不高、品牌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

全省水果公共品牌覆盖率仅为35%,果品销售以散货和统货为主,品牌附加值低。因此,加强湖南水果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图片

▲怀化麻阳冰糖橙打包装箱。

加强品牌培育。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分品类分梯次培育一批产业优势领先、市场空间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品牌,重点在渠道对接、媒体宣展、金融服务、海外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全省水果的品牌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健全品牌管理机制。探索构建“标准—监管—激励”三位一体的品牌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品牌治理格局。加强品牌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流程,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冒牌套牌等侵权假冒行为。探索建立品牌激励机制,推动项目资金向品牌主体倾斜,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条件,支持水果品牌培育。

图片

▲执法人员在重点水果销售市场开展“炎陵黄桃”跨省协同打假维权行动巡查工作。(图源:湖南省市场监管局)

除了以上举措,还需要坚持规划引领,比如结合湖南“十五五”规划编制,编制全省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化投入保障,比如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省级财政设立水果产业发展资金等;另外,做强水果产业,也需要强化用地保障、人才保障、法治保障等。

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将“硕果累累”真正变为农民的增收、产业的增值,才能让乡村振兴“活力满满”。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兴华

编辑:罗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