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袁隆平:希望在“90前”实现超级稻17吨/公顷

来源:红网 作者:冯军 编辑:童妙 实习生 吴紫欣 2016-09-22 13:52:56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天上午,袁隆平院士(左前一)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及众多院士、专家来到位于湖南省农科院附近的超级稻16吨/公顷攻关试验田,查看“超优千号”的长势。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左前一)向袁隆平颁发奖金。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左前一)向袁隆平颁发“丰收奖盘”。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左前一)向袁隆平颁发“开拓杯”奖杯。

《科学通报》编审彭斌(左前一)赠送袁隆平精仿《科学通报》纪念册。

  红网长沙9月21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冯军) “你们看,水稻在齐穗时非常整齐,很好看!我们说这是‘水稻仪仗队’。”今天上午8点半,袁隆平院士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及众多院士、专家来到位于湖南省农科院附近的超级稻16吨/公顷攻关试验田,查看“超优千号”的长势。

  “10月8日到10日就能收割了。”袁隆平开心地说。

  今年是袁隆平在《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50周年。1964-1965年间,袁隆平连续两年在试验大田中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1966年2月28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正式发表。这篇论文在国内外第一次论述了水稻雄性不孕性这种特性,并指出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产利用前景。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开启了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先河,为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划时代的理论基础。

  在今天召开的纪念袁隆平院士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50周年座谈会上,袁隆平笑称“这篇文章救了我”,他说,该论文的及时发表让杂交水稻研究在动荡的“文革”期间继续得以开展,在非常困难的时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高层领导的关怀。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袁隆平始终奋斗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线,率领团队实现了杂交水稻研究从三系、两系再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期超级稻的台阶式飞跃。

  欧阳斌说,50年来,袁隆平院士潜心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带领科研团队顽强开拓,不断创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茫茫绿色王国里相继奏响了无与伦比的“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交响曲,确保了中国在杂交水稻研发领域的一枝独秀,引领世界水稻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介绍,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研究起始于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在中国杂交水稻成功的鼓舞下,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亚发银行提供资助,中国科学家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启动了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将此项目扩展到南亚和东南亚诸国。

  座谈会上,欧阳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科学通报》编审彭斌分别为袁隆平颁发奖金、“丰收奖盘”“开拓杯”奖杯和精仿《科学通报》纪念册。

  袁隆平说,超级稻前四期攻关都已顺利实现,现在是超级稻第五期16吨/公顷攻关阶段,明天,他将前往湖南武冈市验收试验田。

  “希望在湖南能顺利实现每公顷16吨的突破,科学发展无止境,我们的水稻高产也没有止境!”袁隆平说,“我今年86岁,是‘80后’,我会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在‘90前’实现超级稻每公顷17吨的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冯军

编辑:童妙 实习生 吴紫欣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2016/09/22/7111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