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长沙报道
在陈永忠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过这样一句话:“迎风傲雪唯山茶”。配图是冰雪天里盛开的山茶花。
“油茶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它生长在干旱瘠薄的山地上,不仅花开得漂亮,结出的更是营养丰富的油茶果。”从事油茶育种与栽培工作三十多年的陈永忠,一提到油茶,眼神里总是充满希望的光:“油茶是我的事业,也是我这一辈子的追求。能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成绩,报效祖国,是我最大的骄傲。
三十余年科研路 排除万难不放弃
1965年,陈永忠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的一个小乡村,幼时生活的贫苦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1981年,陈永忠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专业,1985年被分配到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从事油茶科研工作,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油茶树是我国特有的、面积最大的经济林树种,是中国特有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中国的油茶栽培和利用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
“以前的油茶林,平均每亩产茶油仅3-5公斤,年产值才200-300元,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很低。”陈永忠说。
如何提高油茶的产量?陈永忠认为,最根本问题是要培育出一种产量高,收益大的新油茶品种,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茶油的产量与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吃上品质优、健康的放心油,才能让油茶产业为林农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然而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油茶新品种,从优树的决选到无性系评价以及家系、杂交组合的培育,经历一个世代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一个新品种,从寻找、发现、选择、测定到推广应用,最少需要十五年的时间,其过程须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陈永忠感慨。
培育新品种很不容易,最重要的嫁接培育过程需要海量地寻找和发现物种。下基层,走山区,与农民同吃同住;没有电,只能借助烛光记录和分析数据;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还要忍受蚊叮虫咬。
有一次,陈永忠跑遍湖南、广西、江西、贵州等省份收集了一千多份筛选好的样本准备育种,被一场大雨全部冲毁。他说,即便如此也没有放弃,大不了重头再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最困难的时候大约在90年代初,陈永忠回忆道,当时一年的科研经费只有四千元,全国各地跑,连出差的费用都不够。身边很多同事都改行了,但陈永忠依然坚守着:“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爱上这一行,干到最好才能问心无愧。”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攻关油茶品种优化,陈永忠忙碌之余抓住一切机会学习。1997年~2002年攻读中南林学院在职硕士和森林培育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拔和委派赴瑞典农业大学进修,学习林业生物技术。
“每当工作感到疲倦时,我就到山边地头,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花,摸一摸压满枝头的油茶果,心里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宁静。休整一下,再出发,继续做实验。”陈永忠说。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奋勇前进
花是理想,果是奉献。
多年来,陈永忠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重点科研推广项目50多项,油茶科研工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与选育出油茶良种和新品种94余个,这些油茶良种比传统品种增产6倍以上,最高亩产达到了75.5公斤,亩产值超过5000元。
湖南省林业厅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湖南油茶林总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达2092.2万亩,茶油年产量29.1万吨,产值350亿元。
近年,湖南油茶产业已带动扶持37万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陈永忠笑着说,只要种好油茶,就能如歌谣里所唱:“一亩茶山百斤油,娶妻生子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又买车子又盖楼。”
他也因此先后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等荣誉。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提起科研成就,陈永忠显得十分谦虚:“一项科研成果往往是一位林木培育工作者几十年的心血,甚至是几代科研人员的结晶,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我很有幸能站在油茶研究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我取得这些成果,是因为我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
王德斌、项耀威、庄瑞林……说到这些油茶科研领域的前辈,陈永忠言语间满含敬佩之情。他自诩油茶研究的第三代人,而现在他带的研究团队里,大多数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骨干。
“他们是油茶研究的第四代人,很年轻也很优秀。以后科研的未来就看他们了。”陈永忠带领的这一批科研团队亦如生命力旺盛的油茶树,在油茶领域的科研探索中,欣欣向荣,永不止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璐
编辑:刘艳芳 实习编辑 马娅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