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高巨型稻坐专车北京展览
飞机高铁全都坐不了,两位司机轮流开车1500公里运送
12月11日,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巨型稻种植试验及育种基地,村民1.7米高的个头在稻田里显得矮了不少。图/记者辜鹏博
潇湘晨报记者 陈丽安 长沙报道
稻子长得比人还高,这是真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就有这样两蔸巨型稻,它们都来自长沙。
因为长得太高,超过两米,这两个“巨人”不能坐飞机、高铁,两位司机专车送它们去北京,开了1500公里。
去的时候很麻烦,不过暂时不用考虑回来的问题。展览结束后它们将被送到中科院,继续展示杂交稻成果。
在北京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成果展区,两蔸两米多高“巨型稻”实物成了又一个“吸睛”展品。
这是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带领的科研团队所培育出的“巨型稻”,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7年10月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宣布巨型稻研发种植成功。
12月11日,记者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展出的这两蔸巨型稻都来自长沙。由于长得太高,它们还享受了专车服务。
12月11日下午4点,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巨型稻种养试验及育种基地,还有两亩巨型稻未收割,而金穗已垂腰。记者看到,巨型稻的头顶上有成片的防鸟网,稻田里则竖着2.4米高的度量杆。
金黄的稻田里藏着两个并不相邻的坑,村民林涧潜指着它们说,“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巨型稻就是从这里挖过去的”。
“别人是挑担茶油进北京,我是送两蔸水稻进北京,这是第三次了。”夏新界告诉潇湘晨报记者,挖出这两蔸带着根系和泥土的巨型稻,裹上塑料袋,再套上塑料管,“精心打包,保证在运输过程中完好。”夏新界说,因为巨型稻长度超过两米,不能通过飞机、高铁运送,所以他们专门安排了两位司机,开专车送去北京的,“两个司机开着一台商务车,从长沙到北京一共开了1500公里。”因为距离太远,两人轮流开车。
早在10月中下旬,两蔸巨型稻就已到达北京。“我们计划是开馆前一天送过去,就更好看、新鲜,但开馆时间推迟了,所以大家看到的其实不是巨型稻最好看的样子。”夏新界告诉记者,展览结束后,两蔸巨型稻将运到北京的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展览馆继续展览。
水稻“坐”上一台商务车去北京
根据高度、茎秆粗细等挑选展品
“小时候种的普通稻穗大概刚没膝盖,而巨型稻能长得比姚明还高。”林涧潜一个箭步跨入稻田,在高大的“巨型稻”面前,1.7米高的他显得矮小了不少,伸直手臂才能够到稻穗。
这两亩巨型稻,为什么偏偏选中那两蔸送去展览?夏新界说,是他弟弟帮忙从这里挑的,“选的是有代表性的两蔸”。它们在高度、茎秆粗细、穗子多少、大小等方面都很有代表性。
夏新界介绍,巨型稻最高可达2.2米。一蔸巨型稻平均有40个左右的稻穗,每穗有的多达800粒稻谷。
穗多粒大,产量当然不低。据了解,一亩普通水稻平均产量只能达到500-600公斤左右,而种满一亩地的巨型稻,目前产量在800-900公斤左右。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这一梦想实现指日可待:全国各地的巨型稻种基地试验田里,平均蔸高2米的巨型稻茎秆粗壮,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大截,人走在稻丛中竟会被“淹没”。
2016年,夏新界带领课题组和湘丰茶叶集团合作,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试种下第一批巨型稻。目前,“巨型稻”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重庆等地有40个试种点。
“试种点单纯种植试种的产量一般达到每亩800公斤上下,少的也有六七百公斤的。”夏新界介绍,不同地方气候、水质、土壤条件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现在仍处在试验种植阶段,在摸索种植条件,目前产量达到了目标。”
应用
便于种养结合,节约人力和资金
对农民来说,丰收是最重要的。既高产,又优质,夏新界这样概括“巨型稻”的特点。“巨型稻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病虫害少,而且安全可靠,镉等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口感好,可媲美东北五常大米。”
高大茂密的茎叶保证了产量,也为水产和蛙类动物提供类似林间的优质栖息地。“两米多高的‘巨人稻’已经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我更看重的是巨型稻的立体种养模式。”夏新界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两米多高的水稻下,稻花飘香,金穗垂腰;脚下是一田清水,水里游的是自然放养的鱼、泥鳅、青蛙;头顶是无人机监控生长、施肥;富含蛋白质、身形颀长的稻秆被专用设备切条加工成优质牛羊饲料……
在湘丰村巨型稻种养试验及育种基地,1000亩集中连片的试验基地包含巨型稻立体种养试验、巨型稻高产试验和巨型稻制种等试验示范基地。其中种养结合区养殖了青蛙、丁桂鱼、巴沙鱼、稻花鱼、泥鳅、甲鱼、乌龟等。稻田里,泥鳅游、青蛙跳的和谐场景已经上演。
“这种立体种养方式,不但可以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还能实现一亩多收,余粮共赢。”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党总支书记林全良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单季每亩地产量达到800-900公斤,巨型稻大米加上巨型稻制种的产值预计达到1100万元。“加上青蛙、泥鳅等销售,亩均产值将超过5万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超万元,比我们传统的种田,利润增加了20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陈丽安
编辑:马娅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