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韶山: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来源:红网韶山站 编辑:马娅 2019-01-09 10:17:0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月9日讯 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鲜明,农业产业项目星罗棋布,应时鲜果引来纷纷点赞,鲜活水产活力凸显,村庄犹如景区,农民生活富足……这就是现今我市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写照。

从买猪下水都要排起“长龙”到鸡鸭鱼肉餐餐都有,从低矮破旧的茅草土坯房到小洋楼甚至“别墅”,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全程种植机械化……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让韶山农业走上了“辉煌”发展的道路。

从“粮统天下”到“百花齐放” 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40年前的韶山农业,以牛耕地、集体种粮、以粮为纲。

改革春风吹向全国,韶山也不例外,在1982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韶山大地纷纷“开花”。

粮食大丰收,农民提高效率的同时有了更多时间发展其他的经济作物甚至将目光推向二三产业。

1984年,韶山村的汤瑞仁便以1.7元本钱卖绿豆稀饭起家,不久后便创办了毛家饭店。

进入21世纪,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给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巨大便利。“现在我们村里的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在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家住清溪镇杨荣村的农户老张说,记忆里的牛耕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水牛已成为农村的“珍稀”动物。据悉,2018年,全市共投入各类农机具2000余台套,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87%。

除了机械装备的迅速普及,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走入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一系列提高农业水平的“高科技”正为农业安全、高效发挥巨大作用。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8年,我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统筹整合全市涉农资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银田、韶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建设,园区内在建产业项目17个,金景丰葡萄、宏发花卉、稻梦田园、蝶恋花等11个项目初步对外开放。

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我市农头企业达到了11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78.1亿元。全市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达15350户,从业人员达2250人。全市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庄13家,2018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接待游客80.1万人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已达到221个,家庭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员将近达到21000余人。与此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模式,投资800万元改造4G网络,加快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工作,建立了首家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农户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走出韶山、走向全国。

韶山的农业,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迈步向前,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从“星星点灯”到“灯火辉煌” 农村展现勃勃生机

40年前的韶山农村,还有不少茅草房,道路大多是“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房前屋后堆着的都是柴棍和稻草,没有自来水,雨后农村的机耕路就像“有轨电车”跑的路一样。

随着改革开放和美丽乡村建设,我市的农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如今的韶山村庄,你一定会遽然间刷新对农村的认识:村民们早住上了小洋楼,村里到处有路灯;巷道里的柴堆、粪堆、垃圾堆、杂物堆消失了;街道变平坦了、变宽了、变靓了;家家门前有了统一配发的垃圾桶;文化广场上,老乡们跳着广场舞,拉着二胡,孩子们追逐嬉闹……到处是鸟语花香、绿树灯光相映成趣的美丽景像。

近年来,我市整合各类资金4亿多元,高标准完成村组公路“白改黑”30余公里,建设生态水利山塘36口,民居改造4000多栋,人饮工程项目570个,解决了2万多农户人畜饮水安全,改厕25000个,建设改造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场、所、户260多个,大、中、小型沼气池6000多座,文化诗墙随处可见,文化广场设施齐全。全市33个行政村有29个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示范创建村,共建成42个美丽屋场,打造3个美丽集镇,创优率达到88%,涌现了狮山牛栏塘、韶润宏昌阁等33个示范性美丽屋场。同时,我市还将结合红色旅游发展,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焕然一新的农村面貌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成为现实。

在村庄变得更美的同时,规范化的土地使用也在农村迈出了坚定的脚步。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通过省级验收,正在进行数据平台建设及档案整理扫尾工作。出台了《韶山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主体任务,全市4个乡镇33个村和974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资产的清查核实。同时,不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设,全市流转土地6.1万亩,土地流转率60%左右。

韶山的农村,将成为越来越美丽的风景,承载着梦想和希望前行。

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 农民踏上康庄大道

40年前的韶山农民,穿着简朴,常年“捆在”地里。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产量迅速增长,长期困扰人们的粮食短缺问题很快改观。

“改革开放40年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末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2017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0元,40年间翻了150余倍。”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透露,依靠勤劳致富,发展产业,村民们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

“30多年前,韶山村还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山村。”毛春山介绍,分田到户,农民被困在土地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86年,韶山村随着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滴水洞等名胜的全面开放,“红色旅游”开始兴起,“旅游经济”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最初,很多韶山村人是靠贩卖小商品、茶水起家的。毛春山说,“九十年代初,只要不懒,便是在家门口支个茶水摊,每天也可赚几十元,我的母亲那时就在自家门口摆茶水摊。”

如果说韶山村农民的致富具有特殊性,那么其他乡镇农民发展种养殖业致富就具有普遍意义了。1992年初,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普及,蔬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蓬勃发展,1990年至1999年,全市每年生猪出栏近20万头,很多农村人依靠种养殖成了万元户。

其后的几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韶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农民出行的代步工具,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自行车为主到后来的摩托车、到现在的汽车为主。手机、彩电、电脑、电冰箱、空调、热水器早已普及,一位农民笑言,现在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吃得起。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异军突起,承担起了新时代农民的重任。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体系。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我市组织实施现代农业新农民培训工程1000人,其中科技示范户培训300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100人,农资经营户法律法规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100人,早稻机插秧、植保无人机技术推广培训50人,油菜机械化收割现场培训50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技能培训150人,产业扶贫蜜蜂养殖培训50人,机耕机播油菜种植技术培训5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0人。”

如今,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农民,在见证和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红网韶山站

编辑:马娅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2019/01/09/46307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