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茅草街人爱织网

来源:红网 作者:武深树 编辑:贾迪 2019-04-29 09:26:01
时刻新闻
—分享—

茅草街,南县最南端的一个乡镇,原是洞庭湖水域,清代末期淤积成洲。因南洞庭湖水系、澧水和长江分支淞滋河、藕池河中西支与东洞庭湖交汇于此,过往船只常泊舟上岸、停留歇息,当地民众便搭设茅棚、开设店铺,形成茅草街坊,便有茅草街之称。

茅草街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水韵之乡。境内五条江河南北穿越,东有沱江、五七运河,中有南茅运河,西有藕池中支,南有松澧洪道。沱江、五七运河、藕池中支自北向南注入松澧洪道,南茅运河南取水松澧洪道、北泄藕池东支,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水多亦多水患,茅草街人便连年筑堤,围垸织网,抵御水灾。临河临湖之地筑高堤大坝,垸内垦区设防汛小堤。

围垸筑堤,是一部垦殖文化史、一部抗洪救灾史。南县的筑堤围垸,大多是先围小垸,再将小垸连成大垸;先围里垸,再向四周扩展外垸。由此,一个一个的小垸连通扩大,一层一层向外扩展,围垸数量不断增多,围垦面积不断扩大,最后形成能抵御水患、稳产丰产的农垦大垸。包含茅草街镇在内、辖南洲镇、浪拔湖镇、中鱼口镇、三仙湖镇、茅草街镇五个乡镇的育乐垸,是南县五大垸中的最大垸。垸田海拔28米,堤坝海拔34至38米之间,堤高6至10米。垸内面积3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万亩、内湖3.3万亩,曾是74个原始小垸,经历400年围挽。现存的垸内小堤,便是当年围垸筑堤、抗御水患、垦荒造田的历史见证。

这个庞大的堤垸围挽工程中有一处独特建筑,茅草街镇主街道上的育乐门。育乐门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育乐大垸最南端大堤上的一座拦水闸,三孔双楼,连接茅草街镇新老城区。因其除了抵御外河涨水的防洪功能外,更是连接茅草街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故叫“门”而不叫“闸”。 三扇拦水闸高悬育乐门南面,一旦外河水位暴涨,便放闸拦水。1996年的特大洪水,拦水闸将洪水牢牢挡在闸门之外,成功保护了垸内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般年份,大多时段,河水不会涨至此门,门的主要作用是方便城区交通。立于育乐门内,感受新老城区。南面老城区,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陈旧建筑,墙体多为灰白,没有装饰。北面新城区,马路宽敞,车水马龙,楼房林立,绿树成荫。新老城区的变化,映射着茅草街的交通发展、网格变化。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即便垸外水患频发,但临河临港的老城区仍是主城区,虽城区不大,但水运发达,货运繁忙。以陆运为主的年代,垸内水患无忧、交通便捷,新城区便逐渐取代老城区而成为主城区。

茅草街江河汇集,水系众多。纵观茅草街的发达水网,那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水运交通图。穿过育乐门外的老城区,来到茅草街曾经的轮船码头。站在码头广场,面对淞澧洪道,水面宽阔,碧水连天。江面货船不少,几艘渔船停在曾经的客运码头,旁边是几艘大的货轮。据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是水上黄金码头,东可到岳阳经洞庭湖入长江,西可入三湘四水,到常德坐船还能直抵长沙。临江观舟,遥想当年,水运鼎盛,船舶密布,往来穿梭,那是何等壮观。

距轮渡码头不远的南茅运河正在重建茅草街船闸。这船闸是运河的引水起点,也是船舶进出南茅运河的通道。登船闸大堤极目远眺,一汪碧水,波平浪静,向北延伸。南茅运河是南县人民的幸福河、精神河。1975年冬天,南县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挖出了这条被誉为全国第二大运河的南茅运河,纵贯南县南北,延绵百里。运河开挖当年,资金缺乏、设备落后、天寒地冻,但南县以每日八万民众上工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战严寒,斩荆棘,肩挑手扛,破湖断水,筑坝建闸,连续奋战68个昼夜,将运河用一个冬天便开挖而成。后来,又修建了十一公里长的支河,潜渡沱江,进入大通湖垸,经五七运河与大通湖相通,形成了环绕育乐垸的“南引北泄,东排西济”的排灌体系,沟通了淞澧洪道、常鲇航道和藕池河系的水运交通。

南茅运河是南县的水运交通河,更是水利灌溉河。南茅运河连通着育乐大垸的沟渠电排,旱可灌,涝能排,垸内四十万亩耕地水旱无忧,是全县面积最大的水稻、水产、油菜、蔬菜、小龙虾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这自然形成和人工修建相连相通的河渠水网,便是保证农业命脉的水利灌溉网,更是南县地肥物丰的农业生产网。在茅草街还有一处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三仙湖水库下坝泵站。三仙湖水库是由原来的沱江在北面进水口和南面出水口建坝设闸而成,此下坝泵站建在南面的出水口大坝。曾经的沱江,是藕池东支的分支河,每年春夏梅雨季节,水位暴涨,水患频发;秋冬枯水季节,河水枯竭,两岸喊渴。沱江建坝为三仙湖水库后,江水不再是夏涝冬旱、喜怒无常,而是温顺轻柔、水静如镜。北望沱江,两岸芳草青青,江中水鸟浅翔,一派和谐景象。正在新建的下坝泵站,闸站一体,双向抽排。江内水多时,里向外排;江内水少时,外往里抽,四时水位稳定,流域补水及时,水质持续改善。一江一春色,一坝一世界。下坝泵站的建设,又是茅草街水网水利工程的精品力作。

地因水而秀,人因水而灵。水网发达之地,亦是人杰地灵之处。茅草街的水网发达,带来了人的发达。这里,有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回民村。回民村现聚居着130户、620名回族同胞。该村1953年经当时的常德专员公署批准命名,往后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漫步回民村,水泥公路通组到户,村舍成排成行,房前坪地开阔,屋后水杉成荫。回汉村民日常服饰没有区别,居住房屋亦无差异,就连这里的“清真寺”也是一栋形如普遍民居、有着围墙小院的两层水泥砖瓦楼房。如果没有专门介绍,分不出哪位村民是回民,哪栋房屋属回民。村委委员宋万军是地地道道的回民,村里的读经礼拜大多由其组织。宋万军介绍,南县回民原籍陕西,最早于光绪初年由常德迁入,往后有汉寿、桃源、益阳等周边县区的回族同胞前来投亲联姻,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回民聚居区。回民村的回民以王姓居多,占60%左右,另有宋、李、剪三姓。140多年来,这里的绝大部分回民一直保留着回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禁食习惯,但与当地汉民已融为一体,相互通婚,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水网发达宜养鱼。茅草街是全县的重要水产品生产基地和稻虾种养基地。全镇7.2万亩耕地,6万亩稻田养虾,宜虾稻田均为虾田。宋万军介绍,回民村的回民也爱虾,在家回民大多是养虾能手。他四年前养虾,规模逐年扩大,第一年28亩,第二年60亩,第三年180亩,去年底又新增70亩,稻虾规模扩大到260亩,现亩均年产值6000元以上,除去成本亩平纯利3000来元。“稻田养虾,有钱有地的可养,没钱没地也可养,还可合作共同养。”宋万军说稻田养虾是门槛低、收益稳、生态好的富民产业。他第一年养虾,家里土地不够,便是与一贫困户合作,他出钱出技术,贫困户出力出土地,养殖利润按比例分成。目前,他的稻虾基地聘请了4个固定工,收虾旺季最多一天要聘27名临时工,去年的工资支出达30多万元。稻田养虾,既给养虾户增加了农业收入,也给非养虾户增加了劳务收入。

如果说稻田养虾是一张遍布农村的稻虾生产网,则虾笼制作、虾苗繁育、成虾销售、虾料供应、稻虾种养则是一张涉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稻虾产业网。茅草街的虾笼制作遍布城乡、享誉全国。回民村的余艳群,38岁,其丈夫为回民,全家3户、13口人,分户不分家。家里一栋两层楼的普通民房,门前一个钢架遮雨棚,正门大厅堆满了制作虾笼的铁丝、网片。旁边小屋有一台冲床,一位师傅正用铁丝折制铁框。雨棚内,两位村妇忙着编织虾笼。余艳群介绍,她今年3月投资100万元在家里开办起虾笼加工厂,其夫姐在镇上有个大的虾笼制作企业和销售门店。虾笼制作,由加工厂负责制好铁框、网片,再委托给农户进行拼接缝合。虾笼加工无需专门场地,可由农户在自家生产,是不离土不离乡的生产企业。制作一个虾笼,农户拼接缝合的务工费为二十七、八元,企业利润十来元。开工一个多月以来,她家已生产虾笼五千多个,效益稳定,供不应求。

离开余艳辉家,我们沿着村级公路缓缓前行,村道两旁全是虾田,虾田里虾民正在劳作。有驾着小船察看水质的,有站在船上投喂饵料的,还有在田埂岸边巡看的。不远处,一小船装有发动机,虾农站立船上,好生潇洒,让大家徒生羡慕。一处标有“胜强稻虾基地16”的标牌旁,两位老农在虾田边指指点点,三位虾农在田中推着装有虾笼的小船正在投放虾笼。我们停下车来,与老农交流。老农告诉我们,胜强基地是当地的最大稻虾户,面积四千多亩。基地实行育养分区,七百亩虾田专育虾苗,其他虾田专养成虾。虾苗繁育区今年已产虾苗3万余斤,这丘虾田4月2日投苗,已有20多天,现可起捕成虾,今天是今年第一天投放虾笼起捕成虾。成虾起捕捕大留下,一直可捕到六月中旬。去年胜强基地的小龙虾养殖最高亩产800余斤,平均亩产300斤左右。

看到虾田斜对面房屋前的钢架棚下一农妇正在编织虾笼,我们便走了过去。村妇姓郭,患甲状腺;丈夫老李患心静脉倒衰、心脏病,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体质较差,不能从事较重体力劳动。编织虾笼,是镇渔业队一虾笼加工厂的合作农户。加工企业负责提供编织原料,郭大嫂和丈夫在家编织虾笼,企业一周一回收,按件付费。郭大嫂的座椅装有四个滚轮,编织虾笼时可来回移动,便于织网拼缝。她还告诉我们,虾笼编织不要本钱,不受学历、年龄、性别限制,也没有场地要求,只要有一个开阔地坪就行。她和丈夫多的时候可一天编织十一、二个,少的时候只有四、五个,在家打工,收入稳定,没有赊账。村里编得多的,一人一天可编十多个,一天能赚两、三百块。

说起虾笼制作,洞庭虾笼制造公司的李跃平非常自豪。他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现有员工300余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20人。员工编织虾笼不来企业,在家就行,多劳多得,月工资多的四千元以上,且家庭工作两不误,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的“就业扶贫车间”。李跃平介绍,为了提高虾笼制作的效益和质量,他发明了虾笼骨架浸塑机、调直切割机、虾笼骨架碰焊机、折四角内弯机、折框机等八项专利,基本实现虾笼骨架加工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虾笼质量。茅草街镇的虾笼、渔网制造企业数量多、产量大、质量高,在全国很有名气。只要是茅草街的虾笼、渔网,价格卖得好高、卖得好,现在每天有全国各地订货商在此等着发货。全镇一百多家虾笼企业,从业劳动力一万多人,上半年制作虾笼,下半年生产渔网,年产值近20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虾笼、渔网制作正在崛起成为茅草街镇的“富民强镇”产业。镇党委书记庄立辉介绍,镇里正在打造“茅草街虾笼”“茅草街渔具”区域公用品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茅草街,一个水上漂来的街坊,一座从湖滩中围出的大垸,一群来自四面八方扎根这里的勤劳人们。茅草街人,从围垸筑堤到开拓水运,从完善水利到做大农业,从稻虾种养到稻虾产业,祖祖辈辈、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无时无刻不在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奋斗网、发展网、幸福网。

(作者:武深树,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现挂职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写于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天气晴。)

来源:红网

作者:武深树

编辑:贾迪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2019/04/29/53979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