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胡彬彬希望,充分利用湖南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让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润泽湖湘。
红网时刻1月15日讯(记者 王诗颖 摄影 杨杨)“湖南是农业大省,农耕文明历史悠长,农业文化遗产遍布三湘。”省政协委员胡彬彬希望,充分利用湖南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将其有度有效地纳入湖南的经济文化建设之中,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进而转化为“文化红利”,让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润泽湖湘。
从湖南道县玉蟾岩上万年人工栽培稻种出土,到澧县彭头山遗址9000年前的稻作农业遗存,再到城头山遗址7000年前的环濠农业聚落;从遍布于三湘大地上的被列入国家名录的657个“中国传统村落”,到湘南地区新近发现的传承千年之久的代头村“联排别墅”……胡彬彬用一个个“证据”证明了湖南农耕文明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基石,也展示了湖南在人类农耕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南大量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湖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既是宝贵的且仍在活态传承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是湖湘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就成为湖南人最自豪的一句俗语。
“在以农药、化肥、机械等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今天,保护与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护湖湘文化的根与源。”胡彬彬建议,如果湖南能够率先建立起农业文化连片保护区,并有度有序地利用好,在全国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会成为湖南面向世界的另一张举足轻重的亮丽名片。
2019年7月,因为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以及杰出的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5000年的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历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且申遗成功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在于此。”胡彬彬说。
根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湖南农业文化遗产很大一部分位于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县、重点村。因其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多样、人文景观丰富,也成了优质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地区。“如果它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善待和重视,而且在保护与利用工作上做到位,对于推进湖南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杨杨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