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地方小展会到国际大舞台!湖南农博会迎来“22岁生日”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张立 2020-10-14 21:52:29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1014202515.jpg

早年的“湖南农博会”。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长沙报道

10月30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将拉开帷幕,琳琅满目的农产品,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推介活动,高大威武的农机装备,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奇面孔,农博会上的迷人风景很快就将再次与大家重逢。

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即将迎来它的二十二岁“生日”,但如果时光倒回到1999年,很多人会发现,一路走来一路成长的农博会,已日益成为湖南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缩影。

03087bf40ad162d9d9e787ad94cb0ce98a13cd14.jpeg

第二十一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开幕式。

农贸市场里的“农博会”

22年前,湖南省农科院农机装备研究中心负责人周文刚参加工作不久,在长沙市原农业局下辖的农机研究所科研室工作。在那里,他与湖南“农博会”第一次相遇。

“当时第一届农博会的全名叫‘湖南省首届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是由长沙市政府主办,长沙市原农业局承办,邀请湖南各个市州参加。”周文回忆,由于是第一届,没有人知道这个会到底要办成什么样子,但各级各地对办好“农博会”的决心非常大。

周文告诉记者,第一届农博会场地是在红星农贸大市场,以两侧的门面房为基础,中间的空地上搭起大棚。

而当时最费劲的不是搭建会场,也不是布展产品,而是当地的交通问题。

人流量的陡然激增,让举办地附近的交通压力瞬间加大。“首先是要保证安全,其次是保证物流畅通,当时整个长沙市农业局包括二级机构全部出动,全力确保交通顺畅。”周文回忆起来津津乐道。

与周文有着同样记忆的还有湖南省农药检定所所长吕运涛,1999年湖南第一届“农博会”举办时,他还是《湖南经济报》的记者。他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观察,当时主要是农产品流通不畅,举办博览会的目的是促进农产品销售。

1999年,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在冲击计划经济的堤坝,但保守的因素并未完全消解,市场流通仍旧不够通畅。

而同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三湘大地生根十多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的湖南,在农业产量、品种、品质上都急速攀升。

吕运涛告诉记者,湖南“农博会”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当时需要这样一个展会为湖南农产品的销售突破瓶颈、打通渠道。

微信图片_20201014202458_副本.jpg

周文参加第一届农博会时的留影。

都是“树上刚摘下来,地里刚刨出来”的

当然,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很多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然性,还存在偶然性。

而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驻湖南站记者王建平恰巧亲历了湖南“农博会”产生的偶然事件。

1999年王建平还在湖南省原农业厅植保站履职,他当时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博览会(现更名为“农交会”),“1999年的时候,我陪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到北京去参展,副省长看到后大为感慨,决定回湖南后一定要跟省委汇报,湖南也要办自己的农产品展会。”

北京举行的中国农博会结束后,湖南便开始酝酿自己的“农博会”,于是便有了1999年红星农贸大市场里的七天狂欢。

说是展会,但跟今天是云泥之别。当时展出的东西,除了少部分农机外,其他的产品几乎都是“原材料”,没有经过任何加工。

“基本上都是从树上摘下来的和地里刨出来的,根本看不到农产品加工的影子。”周文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极深的是,有一个市州将一整棵柚子树搬到了展会现场。“连泥巴一起运过来的。”周文特意强调。

吕运涛证实了周文的说法,他当时是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一届“农博会”的报道,在展会上确实出现了不少让他也感到新奇的事。

微信图片_20201014202526.jpg

第二十一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人流如织。

由“草台班子”到国际舞台

22载弹指之间,湖南早已不是当年的湖南,湖南“农博会”也早已从当年的“湖南省首届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更名为高端大气的“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

而当年红星农贸市场里的“草台班子”也在时光的见证下出落成了享誉国际的大舞台。

吕运涛回忆,1999年的“农博会”是以农产品展销为主,且“生意”惨淡,参展和观展的基本上都是湖南本省人甚至就只有长沙本地人。

而以去年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为例,除湖南外,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积极参展,黑龙江、四川、广东、贵州、云南等兄弟省份以及台湾、香港组团参展,还邀请了保加利亚、乌拉圭、乌干达等18个国家、23个代表团参展,采购商达3000余家。

22年来,湖南农博走向了中部农博,正在渐渐迈向国际农博,农博会的活力和魅力、影响力在持续扩大。

第二十一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仅仅5天,就实现了现场零售额超1.22亿元,活动签约63.17亿元,签订购销合同3.67亿元、意向协议10.66亿元。

“与1999年相比,我们是从七天农博会到现在的‘永不落幕’的农博会。”周文解释道,过去我们就是展销,展销完了台子一撤,农博会就结束了。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的签约,甚至签约已成为农博会的重要内容,有了签约就会有后续,农博会的效果就会延续。

王建平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农博会让他印象很深的是,现场展出的东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深加工的展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传统农业到高精尖的智慧农业、精细农业的展示内容也越来越多。“这是农业水平攀升的最有力见证。”

伴随着湖南农博会走过的灿烂22年,湖南农业同样走过了光辉22年。

“农博会发展的历程就是湖南农业推进现代化、精细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湖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周文告诉记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张立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2020/10/14/84855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