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长沙报道
每一年的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对于农业而言,是一场精彩的“show time”,品类多样、品质优异的农产品背后,所代表的是农业发展的水平,所呈现的是农业发展的成果,而最离不开的则是广大农民朋友勤劳的汗水。
农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农民的进步。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在农博会这个高光时刻,应该看到湖南农民群体努力奋进的身影。
近年来,湖南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一大批懂生产、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潇湘大地上拔节而生,成为了新时代的“潇湘新农人”。
李敦贵。
李敦贵:跳出“农门”又返乡
从想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选择外出打工;到事业小成,又踏上回乡的路程。一个轮回,李敦贵,还是决定回乡当农民。
安仁,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素有“湘南粮仓”之称。李敦贵作为土生土长的安仁人,家中世代务农,他从小就和水稻打交道。
1992年,高中毕业的他,带着改变命运的初心,到珠海发展。在珠海16年,李敦贵凭借着一个“勤”字,和一个“干”字,从打工仔到业务主管,再到了总经理助理……按照这个节奏,大家原以为他就这样跳出了“农门”。
从最开始个人土地流转100多亩,到后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再到如今的3000多亩。
2015年,他创办楚兴合作社,购买农机具用于所承包的稻田生产,开始帮其他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如今,楚兴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农机具45台套,合作社成员51人,成为了全县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队伍。
创办合作社以来,李敦贵一直努力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收入,他带领的联合社主动帮扶带动贫困户400余户,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和叶面施肥,提供远低于市场价的农机服务,最后高于市场价收购稻谷,为贫困户每亩增收200多元,总价值280余万元。
为提高贫困户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李敦贵还不定期举行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让贫困户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收入,累计培训100余人。
余小龙。
余小龙:讲的不是故事,而是梦想
不像个农民,是龙山县印家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小龙给很多人的初印象。他留着浓密的大络腮胡,头发整整齐齐的梳向一边,戴了个黑边眼镜,平添了几分“艺术家”的气息。不过,他也确实是百合届的“艺术家”。
余小龙的创业之路磕磕绊绊,有盆满钵满的高光,更有血本无归的低谷,人生的磨砺没有让他变得更加圆滑,反而削尖了他的“锐气”,赋予他一往无前、永不言弃的魄力。
2009年,在昆明百合种球进口公司打工的余小龙发现,昆明有部分出口的百合种子,产地是龙山,而作为龙山人的自己,为何不回家创业呢?说干就干,他辞职回家开展百合种植与研究的创业。
“我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来用,一个种植,一个学习。”余小龙带着5000块钱,在深山老林里流转了土地,为了节省成本,开垦,购种,栽植,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由于余小龙患有先天性血管瘤,身体落下残疾,20岁的他并没有接触过农业种植,只能从头学起。他跑遍全龙山的百合种植基地拜师学艺,没日没夜的混迹在百合相关的论坛里学习经验。天道酬勤,第一年,收获了2500斤百合。
余小龙还积极促进鲜花事业向花卉文旅事业的升级,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百合产品的深加工,推出百合面膜、百合面、百合茶等产品,提升了本地百合品种的附加值。
在做出一番成绩后,余小龙想着如何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目前,印家界共有员工337个建档立卡户,其中118个是残疾人,带动一些过去难以维持生计的家庭成功实现了平均每亩每年2980元的收入。
梁艳。
梁艳:白关十里铺,丝瓜万家甜
作为株洲东方四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有人说梁艳是人生赢家、经历足可以成为一部励志电影的蓝本;而她却觉得她的所有选择,似乎都只是既来之则安之的坦然面对。
2017年,远在广东的梁艳已是一名颇有实力的企业家。然而,她却选择回到家乡株洲投身农业。
见过“大世面”的梁艳很清楚,传统的农业产业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乡亲们致富增收的效果乏善可陈。
“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用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来引领农业企业朝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品牌化的领域探索,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这是梁艳一开始就定下的方向。
于是,她与其他农业新型主体一起领着白关丝瓜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改变村民的零散种植方式,抱团发展,以现代化企业经营方式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确保白关丝瓜的品质,过绿色食品认证,还促成白关镇成立果蔬协会,打造白关丝瓜品牌。
如今东方四季果蔬基地是株洲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园、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除种植白关丝瓜、常青冬瓜、香玉甜瓜这些白关传统优势农产品外,还新增了20余个蔬果品种。
对村民来说,这种就近就地就业模式是过去不敢想的,而人均近3000元/月的收入,更是让他们乐开了花。
2019年,白关镇种植白关丝瓜面积达8000多亩,全镇1200多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年产能达到了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2.5亿元,很多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白关十里铺,丝瓜万家甜”,甜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头。
朱登云。
朱登云:不当白领当“羊倌”,托起苗乡小康梦
朱登云是靖州县渠阳镇大笋坪村农民、靖隆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怀化市乡村好青年”“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等荣誉称号。
朱登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身为长女的她从小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2011年初刚毕业便只身一人到广东,先后在公司做过客服、经理助理。2012年进入一家电子商务平台担任行政专员,“朝九晚五,没什么压力,工资待遇也不错。”朱登云说。
然而就在工作和生活逐步进入正轨的时候,老家的父母生了一场病,她远在他乡不能照顾,身为长女的朱登云开始产生了“返乡”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返回家乡创业,“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一点什么,尽自己所能带动身边的人。”朱登云说。
“靖州山好、水好,还有养羊的基础,加上有经验的老师傅都在。”朱登云最终决定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山优质黑山羊养殖项目。
2013年4月,这个苗家妹子带领20余个农户正式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靖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艰辛的 “创客”生涯。
到2013年底,合作社已经带动100多户社员就业,加盟合作社的农民也实现了增收。从此,这个瘦瘦小小的身影不时出现在湘西南大山中,紧紧跟随在长长的羊群队伍之后,又或是在长满牧草的田间地头,承载的是那一群村民们的期盼和希望。
2016年-2019年,她又新创办靖州县五龙潭生态种养基地,免费给贫困群众发放羊羔达500多只,有效解决了贫困村民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村民掌握养殖技术,具备养殖本领,朱登云还组织种养殖技术培训27次,免费培训农户600多人,仅当地贫困群众劳务增收就达20余万元。
董敏芳。
董敏芳:从牛耕到机耕,从“栽禾”到“机插”
“与乡亲们一起努力,让这片土地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董敏芳说,种田,她铁了心。
从城市大企业,到岳阳县筻口镇;从白领高管,到成为专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董敏芳用她的智慧与情怀,在家乡的田野上书写了追梦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2013年,董敏芳辞去海尔、通程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带着对家乡无限的眷恋和挚爱,回乡下重新落户种田,当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顿时,周边不少人抛来不理解的目光,董敏芳淡然处之,默默干着自己认定的事业。
买收割机、购三轮车……有着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的董敏芳,一开始就看中了农业“机械生产”。
随后,她与合作伙伴先后成立了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被选为理事长,发展至今已投资近3000万元。
为了提高效率节省劳动用工,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社会化服务中心,育秧,机耕,施肥,机插,飞防,收割,仓储,烘干……中心实现了“一条龙”式的机械化服务。
“800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均实现智能育秧。”董敏芳说,工厂配备了两条SP育秧流水线,可实现自动播种、施肥、喷灌,智能控温等现代化育秧作业。
从牛耕到机耕,从“栽禾”到抛秧再到机插,从手摇式喷药到“飞防”,董敏芳带领乡亲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和累。
“2019年,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育秧、统防统治、农机服务、粮食烘干、粮食仓储、品牌营销、庄稼医院和农民培训等八大服务板块建设全部完成,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一体化的粮食产业服务链已经形成。”董敏芳深邃的目光里充满了自豪。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王津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