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奏响湖南“三农”发展新曲?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蒋慎之 龙方 徐彤 杨安 杨卓 曾福生 唐建明 文雅桢 编辑:丁洵 2021-02-18 10:25:43
时刻新闻
—分享—

导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新征程中不断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新春伊始,如何奏响湖南“三农”发展新曲?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理论·智库》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聚力“三个坚持”做好湖南粮食生产“大文章”

蒋慎之 龙方

仓廪实,天下安。2020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要挑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须聚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民、藏粮于技”,大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粮食生产“大文章”。

坚持“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抓好粮食生产须坚持“藏粮于地”,通过保护、建设、利用好耕地资源,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实现粮食生产“扩面增量”。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湖南省国土资源发展规划中对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要求,确保我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945万亩。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严格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数量底线;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850万亩。

实现耕地资源利用最优化。引导衡阳、华容、汨罗、鼎城、赫山、双峰等水稻生产优势区稳步扩大早稻面积,推广“早专晚优”模式,即早稻主推专用型品种,晚稻主抓高档优质稻;在浏阳、桃源等有条件县市推广“稻油水旱轮作”模式,水旱轮作用地养地; 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等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甜糯玉米、红薯、高蛋白大豆、小籽花生等旱杂粮生产;对不适合发展口粮生产的耕地,大力发展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价值。

坚持“藏粮于民”,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抓好粮食生产须坚持“藏粮于民”,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进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加强政策引导保障。按“谁种地、补贴谁”原则,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稻谷价格、适度规模等各类补贴;启动弹性托市收购,释放“优粮优价”改革信号,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落实农户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农业部门应突出精细农业特色,强化“湘”字号品牌意识。比如依托“洞庭香米”“常德香米”“南洲虾稻米”“松柏大米”“赫山兰溪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引导环洞庭湖地区稻米产业联盟企业等龙头企业,以粮食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与种粮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农户以订单生产、“耕田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参与粮食生产经营,提升种粮收益。

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支持粮食承储企业为粮农开展代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产后服务,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农户种粮意愿。

坚持“藏粮于技”,实现粮食生产内涵发展

抓好粮食生产须坚持“藏粮于技”,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生产效能,实现粮食生产内涵式发展。

推动种业创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应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种源“卡脖子”问题进行攻关,加强镉低积累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协作攻关和超级稻、优质稻示范推广。同时抓好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省南繁科研育种园、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托“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发挥粮食领域院士、专家作用,面向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推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建设,用好科技创新成果、行业共性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企业融资需求“四张清单”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大政府农技推广资金投入,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省内涉农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技术培训项目,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及稻田酸性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深翻耕等共性集成技术模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补齐“四链”短板 推进湖南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徐彤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油茶产业是关乎我国粮油战略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茶油产量近一半来自湖南,2019年湖南油茶林总面积2169.8万亩,占全国31.7%,茶油产量26.3万吨,行业总产值471.6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但我省油茶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油茶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油茶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油茶种植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林地流转不畅,单产低,制约了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油茶产业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油茶行业准入和质量安全体系未健全,高价值、区域性特色茶油品牌缺乏;三是油茶产业科技水平不高。油茶研发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人才支撑不强;四是油茶产业存在融资约束。油茶产业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普遍存在。

2018年,湖南省政府将油茶确定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之一,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加快实现这一目标,须补齐“四链”短板——

强化资源培育,优化供应链。一是造改并举,扩大油茶资源总量。对油茶种植核心区提质改造,按新造林标准对低产林进行品改、机改、土改。严把油茶良种壮苗关,分区域推广油茶良种组合;二是以规模经营保障供应链。鼓励投资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油茶产业,培育油茶新型经营主体。依托“百千万”工程,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式,支持油茶林地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和龙头企业流转。打造现代油茶综合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油茶小镇,推动龙头企业、核心县、金融机构、基地与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三是提高基地建设质量。绘制全省油茶数据地图,建设“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油茶基地,将油茶林纳入农业水肥一体化省级补贴范围。开展油茶林机耕道建设,完善加工、仓储物流、产品质量检测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

构建油茶生态共同体,延长产业链。一是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集油茶育种、种植、加工、文旅休闲、康养、林下经济、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品牌营销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强化市场开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茶谷”,建立面向全国的油茶交易市场和互联网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油茶林确权,建立油茶林价值评估和流转交易平台。将油茶产业发展融合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推动油茶走出去。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推进“湖南茶油”公共品牌建设,采取专业团队打造、项目化运作、目标绩效考核,对参加公共品牌建设的企业给予奖补。制定“湖南茶油”良种、良法、良油、包装储藏等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油茶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和追溯制度。强化油茶行业协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茶油品牌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将“中国油茶科创谷”“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十四五”期间,重点在育种栽培、测土配方、副产品利用、机械装备等方面联合攻关。建设国家级油茶种子资源库和油茶杂交种子园,形成配套的良种繁育和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制定“采穗圃”和油茶良种基地省级补助政策,将油茶生产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新发明的油茶机械发放省财政首台套补贴。二是支持配套科技成果应用。建设油茶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供省级农业、就业培训专项支持。建立油茶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油茶全产业链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创新,开展区域共性技术集成示范。三是支持油茶产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培养、引进油茶产业专业人才,对油茶大县引入的油茶科技专家团队,实施省级财政科技专家团队补助政策。

强化金融扶持,优化资金链。一是建议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奖补油茶试点县,通过财政贴息扶持和风险补偿撬动社会资本。二是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组建省油茶产业基金。三是支持油茶产业金融产品创新,如“惠农担—油茶贷”等。鼓励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对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予以奖补。探索开展油茶保险试点,建立茶油期货交易平台。

(作者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拓展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新路径

杨安 杨卓

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勾勒出三湘大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意义上的振兴,也要有精神层面的振兴。湖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拓展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新路径,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湖湘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推动湖南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融入华文教育,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在推动中华文明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向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名华侨华人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湖广熟、天下足”,彰显了湖湘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华文教育理应成为新时代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一是跨越华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学术研究之间的隔阂,打破文献层面理论宣讲和物质层面标本展示的瓶颈,促进华文教育与湖湘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扶贫与环境治理经验推广等有机融合;二是坚持贴近性、具象化、接地气,通过对湖湘农耕文化中语言文字、集体记忆、价值观、民俗节庆、传统技能、信仰禁忌等符号进行重构、整合和调整,融入“中国概况”“中华文化”等华文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架构中;三是发挥广电湘军、出版湘军优势,加快《湖湘农耕文化》《湖湘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书籍、画册和影像作品的研发出版,大力传播湖湘农耕文化和新时代湖南“三农”工作新气象。

依托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随着5G和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与推广应用,李子柒、阿木爷爷、滇西小哥等一批传播中华农耕文化的优秀代表在YouTube、Facebook、TikTok等海外社交平台上收获了数千万粉丝,创造了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的新奇迹。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应在扎实做好湖南地区农业文化、民俗、农技的素材采集、拍摄剪辑基础上,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文创基地,充分运用新技术,将醴陵陶瓷、安化黑茶、水晶湘绣、浏阳烟花等湖湘农耕文化资源,制作成为境外受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动漫、游戏等文创产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建立起跨时空的共同体验场景;另一方面,应加快湖湘农耕文化电子化、直观化、共享化的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培育农耕文化网红主播,推动线上直播+线下展演相结合,全方位提升湖湘农耕文化数据抓取、内容生产、内容分发与传播辐射等方面能力,充分释放非遗物质载体效能,实现湖湘农耕文化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让湖湘农耕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扩大走出去的覆盖范围。

借力文旅融合,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观文品史、体验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借力文旅融合,湖湘农耕文化才能彰显魅力、走向世界。一是打造一批精品项目。我省应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以各类节庆、赛事活动为契机,对全省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古建遗存、特色风貌等与农业文化遗产、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实行联动开发,建设一批国内外叫得响的“湘”字号文旅精品项目,比如长沙铜官窑、隆平水稻博物馆、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汨罗国际龙舟赛、农博会等项目,使湖湘农耕文化春风化雨沁入游客心中。二是推出一批精品线路。挖掘原生地域文化资源,推出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炎帝陵、山背梯田—雪峰山大花瑶景区、新化紫鹃界梯田、安化茶马古道、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三是研发一批文创产品。整合资源、因应市场,设计制作一批创意与实用性俱佳、富有湖湘农耕文化元素的文创精品。比如水晶湘绣、女书扇面、马王堆养生香囊、齐白石鱼乐图茶具,以及有以湖湘农耕文物为原型打造的萌酷动漫形象的手机壳、化妆镜、手包、公仔等。这些文创产品,深受入境游客青睐,湖湘农耕文化也将随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加速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曾福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相较于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机具、抵御市场风险与质量安全风险等方面面临更多困难;小农户之间,小农户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小农户生产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低,应对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能力较弱。只有出实招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加速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赋能赋权小农户自我发展,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民”;二是发挥“高精尖”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对准湖南千亿产业,疏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要素有效对接,引导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三是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小农户就业创业能力;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保护小农户在土地流转、入股、务工等方面的财产权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一是支持有意愿、有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小农户经营更大规模土地, 促其向“新中农”转变;二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共同体,实现经营主体和农户互利双赢;三是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作为其获取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纽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生产融资等方面的服务,提升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快湖南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小农户以转包、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实现因地制宜的适度规模经营。

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以高质量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鼓励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超市、为农服务中心、地方性专业农业协会等专业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加入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为小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初加工服务;二是提质升级农村电商平台。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确保“工业品下乡进口畅,农产品上行出口旺”;三是提升农业保险广度和深度。引导保险机构拓展多样化农业险种,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实施差异化补贴,提高部分险种理赔标准;四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创建湖南农业大数据应用云平台,依托湖南为农服务信息综合平台、湖南省“三农”大数据中心,推广益阳赫山区、浏阳市等成功经验,构建产、供、销“三位一体”农业大数据应用云平台。

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以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一是以现代农业“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物流设施现代化,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二是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做优做强湖南粮食、畜禽、蔬菜3个千亿产业,大力推进茶叶、水果等7个重点产业,按照乡镇发展初加工、县级发展精深加工的路子,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工园和加工基地,推动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三是继续引进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益海嘉里等农业巨头,培养壮大隆平高科、新五丰、金健米业等在湘龙头企业,带动湖南农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利益链、生态链“五链”齐升;四是创新小农户和工商资本的联结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释放农业农村多元价值,提升农业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升乡村党建质量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唐建明 文雅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落实党的政治领导、促进乡村“组织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应多措并举提升乡村党建质量,以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基层党建理论内涵,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锻造动力之源。

通过大力宣讲“三农”工作战略意义、阐释“三农”基本政策、详解乡村振兴基本目标,提高乡村党员政治站位,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勇挑乡村振兴重担的政治自觉。

一是多维宣讲“三农”工作乃“国之大者”,促基层党组织提升政治判断力。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基础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城乡协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等角度讲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与战略地位。

二是精准阐释“三农”领域基本政策,促基层党员增强政治领悟力。通过党课、党日活动、集中培训等方式,重点阐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产权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党组织引领等政策内容。

三是联系实际解析乡村振兴基本目标,促基层党组织提高政治执行力。乡村基层党组织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等对标产业振兴、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目标,分析优势和不足,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补齐基层党建短板,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坚实之基。

一些乡村欠缺党建经验,存在党员数量不足、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党建经费欠缺等短板,应努力补齐。

一是坚持多渠道发展优秀村民入党,补“乡村基层党员数量不足”之短板。在我国,村党员占村民总人数的比例为6.4%,部分乡镇党员人数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重点加强对返乡大学生、农民工、乡村贤达、复员军人、乡村技术能人的组织培养,充实、壮大党员队伍。

二是坚持城乡基层党支部联动共建,解“乡村基层党员质量上不去”的困扰。借鉴山东莱西、诸城及上海普陀、闵行区域党建联建、城乡共建的经验,推动城乡支部书记互换、党建计划共商、党建活动互帮、党建效果互评,将城市党建的宽广视野、娴熟经验、深厚理论、先进理念、规范标准等推广至乡村,促乡村党建质量提升。

三是坚持多方筹措基层党建经费,去“乡村基层党建活动难以开展”的苦恼。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企业募集、党员捐助、上级党组织拨款等多种渠道解决基层党组织经费困难,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后勤保障。

——创新基层党建方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力支撑。

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须创新党建方法。一是以时代要求和实践目标为党建主题,体现基层党组织规划乡村振兴之智慧。乡村基层党组织应在道路硬化、文体休闲设施、养老与托幼中心、水利设施、水电气供应与安装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整体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龙头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农业与产品加工技术开发、新型农业技术引进与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予以妥善安排;在明晰产权主体、提倡文明新风、美化人居环境、推进绿色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打击黑恶势力等方面做好示范引领。

二是以组织“承诺践诺评诺”为党建抓手,彰显基层党员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之能力。比如湘西十八洞村和菖蒲塘村根据能力和特长将党员和村民组合成若干小组,围绕“五兴”目标,按照“诺、建、评”方式开展小组竞赛,激励党员和村民携手奋进,在实践中检验和评价党员能力及党建效果。

三是以高效领导和制度规范为基本保障,引领乡村振兴可持续健康发展。高效领导应重点抓好四点:以高科技指导乡村经济高速发展;以法律、制度和道德引导乡村高效治理;以精细服务和耐心教育引导村民牢固树立文明新风尚;以土地合理规划、人员合理调配、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乡村高效建设。制度规范应把重点放在党员创先争优、廉政建设、生态环保、服务村民、党性教育等方面,为乡村党支部“五化建设”提供实践平台。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蒋慎之 龙方 徐彤 杨安 杨卓 曾福生 唐建明 文雅桢

编辑:丁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