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李慧 长沙报道
3月29日,中共湖南省委一号文件发布。
与往年不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胜利后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三农”大省湖南打算如何开好局、起好步,“省委一号文件”就是“作战图”。
一个词语的变化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主题为:“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共6个部分、30条。概括起来就是五个“聚焦”:
聚焦新发展阶段使命和任务,切实发挥“三农”基本盘作用;
聚焦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做强做优;
聚焦农民高品质生活,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
而2020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共7个部分、36条,概括起来就是着力于五个“确保”:
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补上全面小康短板;
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发现,优先农业农村发展,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稳守“基本盘”的战略基调没有变,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遏制耕地抛荒,打赢种业翻身仗等。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则是首次在“省委一号文件”中出现。这是产粮大省对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新定位、新部署的快速反应。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更有质的要求。
为此,“省委一号文件”具体地提出了,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升粮食收储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等内容。而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加具体地提出了数据目标,比如,到2025年,全省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4300万亩左右;到2025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25年,全省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完成350万吨仓储设施绿色储粮技术设施改造任务。
但记者认为,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在“三农”攻坚的战术方向上有了明显不同。
“确保”的基本语义是切实保持或保证,有“守住底线”的意思。众所周知,2020年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湖南的“底线”。
当然,这场仗我们已经胜利了。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6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7月,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收割机收割早稻。
而“聚焦”是一个物理术语,意思是控制一束光或粒子流使其尽可能汇聚于一点的过程,可以引申理解为“集中力量”。既然是集中力量,当然是要办大事,而这件大事自然就是以“三农”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这种要办大事的蓄势待发,其实在1月30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有所显现。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除了省委主要领导参加外,会期也延长至1天半,甚至还加入了分组讨论环节。
记者认为,这与湖南的省情不无关系,因为推进现代化新湖南建设,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在“三农”,基础支撑也在“三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擦亮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名片,既是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强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湖南的选择是集中力量,深蹲蓄力,将“三农”工作融入“三高四新”战略大局,无疑是为接下来的纵身一跃打下坚实基础。
一条理性的近路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开启乡村振兴,这就是三农工作重心转移所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那么湖南打算如全面开启乡村振兴?
其实在2020年12月2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上,就对此作出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而在3月26日召开的2021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暨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许达哲则给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意思很明确,开启乡村振兴的基础就是守住脱贫攻坚的成果。
衡阳市祁东县脱贫户罗勇军走上了小康之路。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就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提出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等4个方面具体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还提出了分类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即重点抓好1个示范市、14个示范县、若干重点县和一批省级示范点,推进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记者认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一条近路。湖南有着广袤的农村,各地的基础条件不同、自然禀赋不同、民俗文化不同,乡村振兴决不能“标准化”,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而创建示范区,积累提炼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个性中找共性,以共性促个性,则十分必要。
而在日前发布的《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则透露出,以湘西地区和湘赣边区域为重点,支持建设武陵山和罗霄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示范区。
一件整章篇幅部署的大事
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对乡村建设行动用了一章的篇幅进行部署。
记者梳理发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益阳南县罗文村油菜花开。(李芳森 摄)。
对于“三农”的美好愿景,我们以前提出的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现在常说的是“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从“强美富”到“高宜富”,字变多了,也更具体了。在“三农”工作中,农村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农业的发展基础、是农民的生存依托,生产、生活、生态统一于此,是“三农”工作最显性的着力点。
3月22日,湖南省村庄清洁行动在株洲启动,据记者了解,这是当前湖南除春耕生产外,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乡村建设,首先就要练好“内功”,清洁干净是基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仗”。
当然,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是用一个章节勾勒湖南如何加快乡村建设。比如,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乡镇燃气普及率达到35%;到2025年,50%左右的建制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等等。
为什么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记者认为,因为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小生产和大市场、小农业与大产业、小规模与大机械、小村庄与大城市等一系列现象。农村地区表现为产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资金回报少、剩余劳动力流失,而在城市地区则出现了市场容量有限、土地资源匮乏、有效需求不足等发展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城乡互通有无、互补盈缺的方式实现。
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有利于构建城乡之间全方位的交流、沟通、联系与互促机制,增强城乡两个市场的“互动性”,通过城乡资源、人才、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流通,实现城乡两个市场的动态平衡发展。
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记者认为,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关键瓶颈是什么?记者认为,正是二元结构下,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不足,发展要素“双向流通”疲软。
所以,加快乡村建设,是“三农”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跳板,打通了“任督二脉”就不难练就绝世武功。
因此,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充分利用好乡村建设这个投资空间,广泛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重点工程的积极性,激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农业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扩大经济循环的格局和体系,畅通城乡联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对湖南而言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委一号文件”已经绘就了蓝图,湖南正阔步向前。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李慧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