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近日,渌口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化肥农药减量会商会,区统计局、各镇农办主任和统计员及相关业务骨干共计30余人参会。会议通报了全区化肥、农药减量基本情况,对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防控技术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下面小编就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防控技术分享如下:
“十大”水稻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防控技术
一、翻耕灭蛹技术(主治螟虫)
田间稻桩是水稻螟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一般3月底至4月上中旬),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翻耕晒垡,灌10厘米以上深水,浸没稻桩10天以上,达到杀蛹灭螟目的。
二、抗性品种技术(主治病害)
推广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针对稻瘟病、稻曲病常发区,要结合本地生态气候特点,选用无病种子及当地的抗耐病品种,避免栽种易感品种(抗性水平7级以上为易感),培育无病壮秧,增强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三、水稻种子处理技术(主治病害)
1、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用25%咪鲜胺1000倍浸种10-12小时,浸好后直接催芽。
2、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以上吡虫啉种衣悬浮剂或60%以上的噻虫嗪种衣悬浮剂拌种,凉干4-10小时后播种,同时有效控制秧田期稻秆潜蝇、稻蓟马和稻飞虱的为害。
3、使用“碧护”或“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促根壮苗,增强抗冻、抗旱、抗病虫能力。
四、生态调控技术(天敌控害)
根据田间垄块分布,在田埂上合理布局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为水稻害虫天敌提供生境栖息场所和转移通道,增强田间害虫天敌蓄积功能,以此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蜻蜓、黑肩绿盲蝽、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
五、健身栽培技术(增强抗性)
1、科学栽培管理。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不偏施,促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耐害能力。
2、科学管水。坚持干湿结合的原则。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六、性信息素诱杀技术(主治螟虫)
1、放置时间。始蛾期开始放置,蛾末期收回。根据性诱剂诱芯持效期长短,进行诱芯更换。
2、放置密度。平均1亩放置1个。外围区稍密,要求每隔15米放置1个,中心区稍疏,要求每隔28米放置1个。详见示意图:
3、放置高度。水稻分蘖期,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厘米为适宜,水稻穗期,诱芯位置以高于稻株顶端15-30厘米为适宜。
4、注意事项。①靠近大路边或者高的田埂边上由于风力难以企及,安放密度稍高。②诱芯储藏适宜放在零下18℃的冰箱。③1个诱捕器只能挂1个诱芯。④若田块有明显的风向,诱捕器一般安放在上风口的位置。
七、生物防治(赤眼蜂防控)技术(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生物防治(赤眼蜂防控)技术(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1、放蜂时间。赤眼蜂是卵寄生蜂,第一次放蜂时间宜早,应在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初期,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
2、放蜂次数。应根据害虫的产卵历期确定,一般每代释放2-3次,根据对历代重迭、产卵期长、虫口密度高的情况,放蜂次数可增加1-2次。
3、放蜂量。初次放蜂,害虫卵量不大,放蜂量可少些(0.8-1万头/亩次);卵始盛期,应加大放蜂量(至少1万头/亩次);产卵后期,赤眼蜂在田间的自然繁殖和田间其他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多,放蜂量可适当减少。
4、放蜂密度。提倡每亩地设5-8个放蜂点。
5、放蜂方法。蜂卡(杯式释放器)挂放的高度与水稻叶冠层齐平至叶冠层之上10厘米;高温季节蜂卡置于叶冠层下5-10厘米;抛撒型释放器直接投入田间。
备注:以上技术详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参照企业赤眼蜂产品具体产品说明进行使用。
八、杀虫灯诱杀成虫技术(主治害虫)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设置诱虫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降低虫口基数。
1、放置密度。平原区每30-40亩安装1盏灯,丘陵区每20-30亩安装1盏灯,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灯高距地面约为1.5米。
2、开灯时间。增强灯光诱杀时效,一般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定时清扫虫灰。
3、注意事项。优先选用扇吸式杀虫灯,尽可能保护天敌,降低益害比,减少对益虫的杀灭。
九、稻鸭共育控虫技术(主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杂草)
准备好田间饲养设施,即在田的四周围逃生圈,在田的一角建鸭舍,并于田间开挖丰产沟若干条;掌握好放鸭技术,在水稻抛秧15天,移栽12天后,每亩放雏鸭10-30只,每天定时收鸭,放鸭时间约为50-60天,至孕穗抽穗期收鸭。
十、科学用药技术
1、化学农药科学用药技术
加强病虫监测,精准预报,在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关键防治适期或达到防治指标时(表1),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新农药,集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用药(表2),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谨慎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尽量应用氯虫苯甲酰胺、烯啶﹒吡蚜酮等环境友好型农药。
表1:防治指标和时间
2、生物农药科学用药技术
(1)防治纹枯病,使用井冈霉素、腊质芽胞杆菌;
(2)防治稻瘟病,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
(3)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使用中生菌素;
(4)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使用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
在病虫发生初期和轻发生时使用生物农药,早防早控、减轻后期压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表2:常用药剂及注意事项
3、秧苗送稼药技术
秧田送嫁药,在秧苗移栽前2天左右,每亩秧田用50%吡蚜酮20 g+20%氯虫苯甲酰胺15 g兑水15 Kg喷雾,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稻杆潜蝇等害虫。
来源:掌上渌口
作者:李薇 肖霜
编辑:殷志敏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2021/12/09/1054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