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村劳模新力量 | 李嘉亮:种田“种出”的“科技达人”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编辑:李意一 2024-01-08 12:00:0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今年6月,20位扎根湖南农村的工作者荣获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身体力行地服务乡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争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为了弘扬农业农村劳模的榜样示范力量,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农村劳模新力量》栏目,记录、致敬一批批奋斗在治理乡村、发展产业、强村富民的农业农村劳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郴州报道

你见过“印刷播种”吗?

一种像印刷文字一样,将稻谷整体“印刷”在遇水可快速分解的纸张上进行播种的方式,这不仅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播种效率,而且播种均匀、成秧率高、秧苗质量好。

微信图片_20240108102613.jpg

“印刷播种”技术。

李嘉亮就是推广应用这项技术的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也是一个“科技达人”。

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嘉亮回乡创业,成立了鑫亮水稻合作社,创办发鑫亮粮油发展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安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开始水稻种植、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粮油仓储、加工、销售等工作。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8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荣获郴州市第七届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在2023年获评了全国农业农村劳模。

爱思考 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

法国作家帕斯卡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正是因为会思考,脆弱如人类才能屹立于宇宙万物之间。

李嘉亮常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在于学历太低,总是觉得自己书读少了。但在生活与工作中,他从未停止学习与思考,也因此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他在持续思考中摸索农业发展脉络,并以其独特技术研发、粮食生产理念和管理思路颠覆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的认识。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同时也为了解决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种粮难以兼顾、单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实力不强、种植专业户小而全机械化作业效益低等难题,李嘉亮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启发,创造性地推出了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清理、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等“十代服务”模式,并由此催生了“菜单式”半托管、社会化服务全托管和“保姆式”全托管三种社会农机服务模式。

微信图片_20240108102645.jpg

李嘉亮的合作社。

在这些新模式的助力下,不少人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农户兰志斌承包了40亩稻田种植早稻,在“十代服务”的帮助下,不仅减少了3600元的种植成本,还降低了1万元的早稻育、插秧人工成本;

农户龙兆兴自家流转稻田78亩,在将78亩稻田交予合作社实行“保姆式”全托管的同时,他自己还在合作社担任农机手,种田、服务两不误、两头赚……

毫无疑问,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助力下,让粮食生产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省事。如今,依托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李嘉亮的合作社已累计服务面积10.86万亩,为农民增效256万元。

微信图片_20240108102631.jpg

规模化地推广“印刷播种”。

勤动手 成为小有名气的“农民发明家”

可以说,李嘉亮的许多项“壮举”都源于他的灵机一动,但要将想法落到现实,需要强大的动手能力。

李嘉亮刚刚从事水稻种植时,市面上还没有烘干机,他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做一个。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搞冶炼时用来烘干铁粉、铁渣的滚筒烘干机,心想“铁粉铁渣都能烘,稻谷肯定没问题”。

说干就干,李嘉亮亲自设计、找材料、动手制作了一个长24米、直径1.4米的滚筒烘干机,村里人笑称这是做了个“导弹”。但就是这个做工算不上精细的“导弹”,一天可以烘干200吨的稻谷。

一次次尝试逐渐打开的李嘉亮的发明创造之路,短短几年时间,他成功申报了24项农业技术专利、获得17项专利授权。

李嘉亮深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种田,才能获得更好品质、更高效益,才能更加轻松。

微信图片_20240108102513.jpg

李嘉亮在田间查看禾苗长势。

2021年,通过与湖南农大开展校企合作,李嘉亮所成立的鑫亮粮油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湖南省水稻全程机械化专家工作站,成为全省第一家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专家工作站。不仅如此,李嘉亮还推动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两个“第一”,是李嘉亮农业事业道路上的“功勋章”,也有力地驳斥了所有曾经质疑李嘉亮“不会种田、瞎忙活”的声音。

敢当先 在农业领域“吃第一只螃蟹”

李嘉亮自小就是一个敢闯敢干的人。年少时,他只身一人前往浙江自学印花技术后,开办了自己的印花厂,由此积累了第一桶金。而当发觉印花厂的发展已经不顺应时代趋势时,他果断放弃了奋斗多年的印染事业,选择返乡创业。

自小在外打拼、充满一身“初生牛犊不怕虎”闯劲的李嘉亮,在迈入农业领域后仍然不改“大胆”的本色。

回到村子后,面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影响粮食生产稳定的现状,李嘉良决定流转种植全村的耕地。在当时,他还自掏腰包完成了100多亩被“抛荒”土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受李嘉亮此举的触动,村里免除了这100多亩土地4年的流转费。

2015年,刚刚涉足农业领域的李嘉亮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与湖南农大达成了校企合作,将他所流转的1000多亩稻田全部用来试验“一粒谷、一根苗、一蔸禾”的“三一”栽培技术。随后,他还带头搞机插秧、建设育秧工厂、“稻稻油”三熟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示范等等新技术、新模式。

当时大家并不看好这些创举,“还有人说我是在‘胡闹’,根本不会种田。”李嘉亮说道。

但李嘉亮心中暗暗算了一笔账,人工插秧不仅人力成本高,而且质量无法保证。“收割时,我开着收割机明显感觉到田块中间的水稻密度过低,因为收割机开过去都不用踩油门。”他解释道。

微信图片_20240108102555.jpg

机械化作业。

而事实也证明,“不会种田”的李嘉亮的选择是正确的。以“稻稻油”高效模式为例,李嘉亮累计推广面积达3.56万亩,亩均增效125元。在新技术示范推广的过程中,李嘉亮积极吸纳贫困户为社员,共帮扶36户贫困户共179人采取该模式种植了780亩优质高产水稻,年户均收入达6万元以上,助力脱贫攻坚。

从运用印染技术摸索出印刷播种,到开展“稻稻油”三熟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再到成立以推行社会化农机服务模式为特点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敢想、敢干、敢闯的李嘉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好手,也是当地带动脱贫攻坚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646845/90/134251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