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识教育:大学教育之必备

来源:红网 作者:王永昌 编辑:李丽璇 2024-03-28 18:58:46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王永昌

“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近日,《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为加快建设质量水平更高、服务能力更强、公平更加彰显、发展更可持续的教育强省注入了新动能。《决定》明确要求,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追求卓越的关键命题。近年来,教育部正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高校通识教育,将其纳入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提高教师通识教育教学能力,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数字化建设。高校要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探索以高质量通识教育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一、充分认识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通识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识教育以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分析归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不是通用,而重在贯通;“识”不仅是知识,更重在见识。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长为具有足够勇气、智慧和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内容,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校要确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发展的管理理念。一方面,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之必须。从科技演化趋势层面看,当今知识和科技发展态势迅猛,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强,学科学术越来越专,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数智时代,知识和资讯爆发性增长,客观上要求从“广而泛”转向“专而精”。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之必备。现代科技发展强调知识或专业领域间的融通贯通,片面发展专业教育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是以博雅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强调价值性、广博性与贯通性,正好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三、建立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顶层上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定位规划,构建数量充足、结构科学、宽深适当、特色鲜明的通识核心、通识拓展、通识选修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脉络和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充分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合理统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要求,系统规划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跨学科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在考核评价方面,要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存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形成由专家、教师、学生与各主体之间互动评价构成的评价结构。

四、不断丰富通识教育方式方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文化,它更加注重人的培养,强调能力的训练和人格的养成。加强通识教育,既要建设高质量的通识课程,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挖掘通识课程的思政元素;既要重视课程学习,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耕读教育,在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书院生活中学习提升;尤其要注重研读经典,这既是获取知识、汲取智慧、促进精神成长、实现“通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在网络环境下破除碎片化学习的有效方法。注重采用跨界、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式,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第66期中青一班学员、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P12252〉的研究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王永昌

编辑:李丽璇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646847/62/136798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