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杰:躬耕田野,争做一粒“好种子” | 守正创新谋发展 同频共振绘蓝图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李娟 夏立平 编辑:曾珍 2024-05-20 07:55:1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湖南,有这么一群“九三人”,他们秉承“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围绕中心,拼搏奉献,担当善为,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积极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即日起,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联合红网时刻推出《守正创新谋发展 同频共振绘蓝图》栏目,集中报道一批“怀九三情、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九三学社社员的故事,合力绘好最大最美同心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娟 通讯员 夏立平 邵阳报道

去年底,九三学社社员、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农艺师王杰处理完邵阳的事务后又马不停蹄赶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由于基地之前遭遇暴雨袭击,他担心基地大批科研材料因长时间被水淹而受损。“自然环境、气候、病害、虫害等因素都会影响育种进程。”王杰说,每一个新品种的问世,过程异常艰辛,期间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尽管对基地充满了担忧,但是内心对回归稻田还是充满了期待。王杰说,回到稻田里干活才是他最喜欢的工作状态,这种喜欢源自小时候的切身经历。

640.jpg

回归“粮田” 让梦想的“种子”开花结果

1985年10月,王杰出生于贵州省织金县一偏远山村,从小就跟着家人练就了插秧、割稻的本领。“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水稻产量,使大家都能吃饱饭。”他说,小时候虽然很努力帮家里干活,但是由于水稻产量低,两亩薄田依然很难维持一家5口人的温饱,这时候一个“种子梦”在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2006年,王杰进入大学时最初所学并非农学专业,基于对农业的热爱,他主动请求调剂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后,如愿在种子企业从事杂交水稻方面的工作,好学的他边工作边学习,先后到中国农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协党校等院校参加专业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

从最开始的技术员,一路摸爬滚打,到区域经理、大区经理再到副总经理,年薪高达30万元,但是王杰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种子梦”,希望力所能及推动种业创新发展。

2015年10月,王杰辞职后在长沙组建湖南粮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团队搭建平台,开启自主创业之路。

“‘粮安’取自‘粮食足、天下安’,意思是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王杰骄傲地告诉记者,公司名字是袁隆平院士取的,同时也寄托了他小时候的“种子梦”。

原来,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必湖教授是王杰的导师,李必湖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早期研究杂交水稻三人科研小组核心成员,也是袁老早期科研工作最关键的工作助手,同时还是袁老的学生。在李必湖教授的引荐下,袁隆平院士对王杰十分赞赏,也很关心公司的发展,还时常鼓励他,年轻人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不要循规蹈矩。“袁老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创业路上最大的动力。”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王杰充满信心。

2017年,公司整体搬迁到邵阳,增资扩股及更名为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8月在湖南省股权交易所挂牌。

640 (1).jpg

走出去引进来 推动“湘米”产业提档升级

湖南作为稻米产业大省,品种培育、稻谷生产、大米加工均在全国具有影响力,但是“湘米”在全国竞争力不是很强。于是,王杰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发推广高档优质香稻,通过大胆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湘米”产业提档升级。

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引进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博士等专家人才加盟公司的科研工作;组建了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粮安研发试验站、湖南省节水抗旱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祥水稻国家级科技小院等研发平台。由王杰主持选育的野香优美禾、粮两优芸占、粮两优莉珍、华两优珍美、华湘油糯等2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粮两优芸占实现了邵阳水稻研发历史上0到1的突破,野香优莉丝、野香优美禾先后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

节水抗旱稻是一种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新的栽培稻,其种植相比传统水稻可节水50%、节肥30%,减少碳排放90%。2022年12月,湖南省节水抗旱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由湖南粮安科技承建,并在“衡邵半干旱走廊”地带示范种植旱优73、旱优116、旱优78等节水抗旱稻品种。目前,高产新品种试种已初见成效,深受缺水区域农民欢迎。

“根据湖南在水稻种业领域的发展情况,我们团队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推广高档优质稻、节水抗旱稻和特种功能稻,目前都取得了可喜成果。”王杰介绍,他们已与国内科研单位启动低谷蛋白低磷米、高抗性淀粉等特种功能稻的研究,主要针对糖尿病、肾脏病等特殊群体。

近 5 年来,王杰和他的科研团队累积推广高档优质香稻、节水抗旱稻、超短熟期晚稻品种 3500 多万亩,增加粮食产量 175 多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490多亿元。

640 (2).jpg

良种加良法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出身农村、立志农业的王杰,时刻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要坚守初心、真情回馈社会的理念一直扎根在他脑海中。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而你们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却选择回村种田,每天在田里一待就是十来个小时,比我们种田辛苦多了。”公司在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建立高档优质稻基地后,很多村民们对他们不理解。

后来,公司为周边的村民免费提供高档优质稻种子及秧苗,并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使他们的水稻产量从之前的每亩1000斤增长到现在的1200斤。公司还通过流转土地、提供工作岗位等模式帮助村民增收,因此,王杰和他的科研团队也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和爱戴,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当他们在基地工作不能按时吃饭的时候,村民们总是自发给他们送去西瓜、玉米等食物。

“科研专家、技术人员都要下田,时刻观察水稻长势情况;技术推广团队也要深入基层走进农户家中,手把手指导他们种植技术。”王杰说,只有深入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取最真实的数据,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良种加良法,增产又增收!”去年10月,一面鲜艳的锦旗送到刚刚丰收的稻田里,这是邵东市斫曹乡野鸡坪村村民对湖南粮安优质稻选育推广科技创新团队的充分肯定。

去年,粮安科技创新团队将旱优116、旱优73、野香优818等优良示范品种推广到野鸡坪村,在他们的细心指导下,示范品种喜获丰收。

“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煮出来的饭更是米香浓郁、嚼劲甘甜。”提到团队推广种植的大米品质,王杰信心满满。他说,优质的大米除了保证丰富的营养价值外,食味和口感都很重要。公司目前是邵阳市唯一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BCD三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还打通了“种、产、销”产业链闭环运营模式,通过完整而精细化的技术服务体系指导粮食安全生产,帮助农民实现“种好粮、卖好价”的民生夙愿。

王杰和他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8岁,是全国8700多家种子公司中平均年龄最小的团队之一。这个年轻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全国种子交易大会上受到了表扬,2022年获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颁发的“首届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集体”。“要有担当,敢于创新,不断突破,时刻守护粮食安全种业安全。”这是王杰对团队和自己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近年来,王杰先后获得“全国百强乡土人才”“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拔尖)”“湖湘青年英才”等荣誉,但他始终用袁隆平院士的话时刻鼓励和鞭策自己,希望永葆初心,扎根田野,为国家粮食增产增收、乡村振兴和种业科技进步努力奋斗。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李娟 夏立平

编辑:曾珍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646849/53/139157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