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益阳市赫山区锚定“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李丽璇 2024-12-05 09:32:07
时刻新闻
—分享—

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益阳市赫山区锚定“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错落有致的农家村落、平坦宽敞的农村道路、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行走在益阳市赫山区的乡野间,可以看到秀美的田园风光、完善的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这是记者在赫山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区域见到的景象。

乡村是农民的生活家园。2023年,赫山区启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建设,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赫山经验。为此,记者走进试点区域,剖析其乡村振兴样板建设之道。

先试先行 摸着石头过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年,赫山区入选全国第一批20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区县,这也是湖南省唯一争取的“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建设片区。

“人口城乡流动虽然客观存在,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进城定居。如何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是我们的建设目标。”赫山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建设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赫山区是“山乡巨变”策源地,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在2023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乡村振兴品牌节上,赫山区被授予第二批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称号。良好的农业农村基础、迫切的发展意愿,为赫山区实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试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实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并无标准答案。如何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统筹,从乡村发展实际和区域差异出发,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是赫山区当下的一个课题。

赫山区边实践边思考,边思考边行动,深入重点镇村进行深入调研,再根据各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优势的差异,因地制宜确立乡村建设规划,以“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为目标,以赫山区泉交河、欧江岔两镇为试点区域,重塑农村人居环境,改变乡村面貌。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一张试点规划图将“单打独斗”各村庄“连点成片”,实行统筹开发。

在赫山区东部湖区空中俯瞰,52公里和美乡村环线如玉带蜿蜒。沿途湖泽、田野、村落相映成趣,犹如一幅工笔画,美不胜收。这条“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环线途经泉交河镇奎星村、新松树桥村和欧江岔镇欧江岔村、长东湖村等10个村落。

路修好了,沿线的产业发展就有了大动脉。菱角岔村利用环线带来的交通优势,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到观自然景、赏民俗情,成为好看、好玩、好吃的“三好”地带,平均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为64万人次。闸坝湖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建起了闸坝湖村主题产业园,并携手杰出乡贤姚劲波和袁亮宏,依托58集团和袁记食品集团的助农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车车产品从这条路上运出,一批批游客沿着这条路前来,这条环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以往各村村庄规划一般是分开编制,基础设施没有进行统筹规划,‘断头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泉交河镇党委书记陈国荣指着镇规划图向记者介绍,“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后,赫山区打破欧江岔、泉交河两镇区位、资源产业相近村的村界壁垒、融村连片,进行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打通的不仅是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其规划思路更凸显出乡村振兴的“矩阵效应”。如今,两镇通过产业融合、设施共享、资源激活、项目带动、治理联动五大规划策略,形成了交通、旅游、景观、产业4条环线。

吃透内涵 找准乡村发展要义

和美乡村的建设不仅关注乡村的物理环境改善,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化等,同时注重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赫山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试点吃透这一内涵,找准了乡村发展的要义。

和美乡村,美在村庄。

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来到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村民廖光明家。廖光明自建小楼正门上,挂着“廖哥民宿”的牌子,这是菱角岔村两委颁给他的。走进小楼,客房干净朴素,各项住宿设施一应俱全;楼外院子里陈设着茶餐桌椅;院外围成篱笆墙的果园,四季果蔬,可随时采摘。

“去年村干部跟我商量做民宿时,我以为是开玩笑的。”廖光明说,以前房前屋后杂草丛生,简陋不堪。如今民宿小院惊艳亮相,让村里人刮目相看。菱角岔村党支部书记陈楚如告诉记者,这样规格的民宿,村里还有70多家。

廖光明家的变化,是赫山区实行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乡村“三美同创”的缩影。“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试点以“三美同创”为抓手,新建27个美丽屋场、10个美丽乡村,实现屋场周边及主干道沿线美丽庭院全覆盖。同时,以屋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成立建设管理委员会,配合村集体对屋场和周边村级产业、田园景观、公共设施实行“共建共治共享”。此举解决了村庄管理主体松散、多规并行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和美乡村串珠成线、连线成面。

和美乡村,兴在产业。

赫山区欧江岔镇闸坝湖村引导“能人”回村建设家乡,打造闸坝湖村产业园,推动产业兴村。目前,该产业园已顺利投产3条生产线,预计满产能够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年产值将达3亿元。

泉交河镇奎星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一个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就近消化全村70%以上的蔬菜及家禽,同时还可安置50人左右的本村劳动力,村集体经济将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

赫山区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挖掘“土”的资源上下功夫,在放大“特”的优势上做文章,不断提高“产”的效能,壮大乡村产业。

和美乡村,因和而美。

“松树桥,是我家。美家园,齐协力……”这是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的村规民约。根据政策的不断变化,新松树桥村的村规民约进行了多次修订调整。如今,最新的村规民约化身“三字经”,虽然仅有180个字,却涵盖了网络诚信、土地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婚姻家庭、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各方面内容,村民一看就懂。

“等我去世后,我会响应政策号召,跟子女交代直接火葬,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最后能做的。”这是新松树桥村80岁老人叶柏秋在病床前对子女们最后的嘱托。2023年初,叶柏秋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留下遗嘱,自己去世后要丧事简办,遗体火化。其家人遵照执行,在新松树桥村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一件事像一把钥匙,在村民的心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引导着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绿色文明丧葬新风。

通过美丽屋场宣讲会宣讲村规民约、家风民风、科学知识,传承家规、家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赫山区遵循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内在逻辑,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纳入乡村发展和治理当中,实现了乡村建设由内而外、以神驭形、神形兼备的全面提升。

构想未来 一步一个脚印迈进

11月19日,赫山区新建成的美好生活中心迎来一批岳阳湘阴的客人。这批以镇村干部为主的参观者,在依次参观了展厅后,对赫山区近年的发展改革成果极为赞赏。

建成后的“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是什么样子?在美好生活中心可一窥究竟。

美好生活中心位于泉交河镇,是赫山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包含成果展示中心、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村民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学院、乡创中心等5个功能板块。这一项目以“村民第一、主客共享、柔性设计、绿色低碳低成本、未来产业街区和未来社区”等前瞻性理念为设计导向,集村民服务、游客服务、数字乡村管理运营、乡创办公、乡村振兴学院平台运营等功能于一体。

赫山区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样板典范,打造“三区一地”(即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先行区、农业科技规划区、智慧农业样板区、新时代山乡巨变首倡地)。赫山区美好生活中心以此项目为蓝本,成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的展示窗口与实用空间。

随着“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试点工作的推进,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美好生活中心在赫山区落地开花。百村百面,生机无限。在赫山区,一个个村庄厚植扮靓乡村颜值、激活产业动能、提升幸福品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基础设施到文化概念,从点上示范到连片推广,正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一件事推进。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李丽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