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望山”青禾服务队在莓茶基地调研。
红网时刻新闻7月29日讯(通讯员 张语嫣 曹晨 何政)近日,湖南工商大学“望山”青禾服务队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山镇尚家村,聚焦当地莓茶、吊瓜、黄桃等特色产业开展深度调研,以实地走访记录产业助农的生动实践,探寻乡村振兴的“本土答案”。
在尚家村的山坡上,正值采摘旺季的小叶藤茶(又称“莓茶”)格外引人注目。这种坚持“不施化学肥、不打农药、人工除草”绿色种植理念的作物,每年四五月份起每周可采摘两次。这片莓茶基地由返乡创业者彭言付于2018年一手创建。“从种植到采摘,全靠村里的乡亲们。”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采摘环节每月就能带来可观收入。目前,基地已形成“线上直播+线下门店”的销售模式。线上销量甚至反超线下,成为主力渠道。然而,坚持绿色种植也意味着“产量低、成本高”,优质莓茶尚未完全打开市场,面临挑战。
尚家村莓茶基地的上方,吊瓜产业蓬勃发展,产品已远销安徽等省外市场;基地下方及对面的山坡上,黄桃与油茶产业生机盎然。这些深植于本地水土的产业,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莓茶、吊瓜、黄桃,都是咱们村的‘助农产业’。” 尚家村村干部田秘书介绍,“老人能参与除草、采摘,妇女负责包装、分拣,家家户户都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调研发现,这些产业虽依托当地优良的自然禀赋而生,却普遍面临关键瓶颈,缺乏系统性宣传推广,优质农产品难以触达更广阔的市场。
当地产业凭借“绿色生态”的底色与“助农共富”的温度,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然而,产业发展短板依然明显:优质产品受困于销售渠道不畅,难以“走出大山”;线上直播虽已起步,却未能充分讲好“生态种植的坚守”与“农户参与的故事”,导致产品深层价值传递不足,破局的关键,在于“让好产品真正被看见”。
“这里的莓茶甜在嘴里,产业暖在心里。”一位“望山”青禾服务队队员感慨道,“要让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既需坚守绿色种植的初心,更需拓宽宣传渠道、讲好乡村故事,让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真正转化为村民的‘致富密码’。”本次调研不仅是对乡村产业的深入探访,更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度思考——唯有让产业深深扎根土地、紧密联结民心、有效对接市场,乡村振兴的果实方能结得更实、更甜。
来源:红网
作者:张语嫣 曹晨 何政
编辑:李丽璇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