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秸”尽所能丨退伍兵点“草”成金:让每条秸秆都有它的归宿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刘娜 2025-07-25 21:36:1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湘潭报道

日前,在湘潭县定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不息。

几台大型打捆机在金黄的秸秆堆中穿梭。散落的秸秆被巨大的吸口瞬间“吞噬”,机器内部响起紧凑的压缩与捆扎声,节奏分明。

方正、紧实的金色草捆从机器尾部规律地“吐”出,一个紧挨一个,在开阔的水泥场上码出整齐的队列。

合作社负责人熊定帮的目光扫过这些金色草垛:“喂牛、扎草绳、编草垫、做肥料……归根结底,是怎么用起来。” 他的话掷地有声:“秸秆不该是废料。要让每条秸秆,都有它的归宿。”

这位曾在南部战区海军服役的退伍兵,眼神专注:“当兵教会我,困难越大,脊梁骨就越要直。”声音不高,字字清晰。

2222.jpg

合作社的厂房里,秸秆正被打包发出。

灵感与探索

2024年的一个深夜,熊定帮浏览着网页。一组秸秆编织的工艺品照片让他猛然坐直:山东农民用玉米皮精心编织的手提包,单件售价逾百元。

“秸秆不是废料,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个念头像一道电光击中他。

三天后,他背着退伍时的行军包,踏上了考察之路。父亲熊炼秋将养猪场多年的积蓄塞进他背包:“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脚印深深浅浅,很快覆盖了浏阳起伏的草场、沅江广阔的平原、祁东层叠的梯田。他在步履不停中,急切地探寻着秸秆的每一种可能。

震撼来自冯鑫农业的露天堆场。当熊定帮推开冯鑫农业堆场的铁门,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屏息——一座由两万吨秸秆堆砌成的金色“山脉”,在烈日下蒸腾着浓郁的草木气息,连绵起伏,蔚为壮观。

热浪裹着草香扑面而来,他心头一震:“两万吨,竟是一座山!”

经验丰富的“秸秆经纪人”陶师傅带他穿行草垛迷宫,指尖划过秸秆断面:“看纹路分等级。”陶师傅随手掰开一截秸秆,“上等料喂牛,中等料编草绳,下脚料还能发酵肥田。”熊定帮的笔记本记得飞快。

陶师傅深入浅出,从如何辨别秸秆品质、搭建回收网络,聊到加工技术和市场开拓,为这位“门外汉”拨开了第一层迷雾。

返程火车的颠簸中,熊定帮在计划书末行重重写下:“让每条秸秆都有归宿,就像每个兵都有战位!”

半年攻坚。白天扎在一线,夜晚啃专业书,凭着军营练就的“能吃苦、肯钻研”的劲头,熊定帮从“门外汉”变成行里人。

然而,真正的“硬骨头”在湘潭县的丘陵地带等着他。

333.jpg

打捆机在田里回收秸秆。

征服丘陵地带

当第一台传统打捆机开进云湖桥镇雨后泥泞的梯田,轮子深深陷入淤泥,柴油机徒劳地嘶吼。“三天才收50亩,油钱都赚不回!”工人瘫坐田埂,满脸愁容。

面对占耕地21%的丘陵地形,传统设备举步维艰,每吨秸秆回收成本高达400元,而市价仅500元,几乎注定亏本。

转机来自一台从外地引进的“铁牛”——自走式履带打捆机。

这头“铁牛”如坦克般稳稳碾过泥坡,液压底盘适应性极强,滚轮利落地“吞”进湿漉漉的秸秆。

“吭哧吭哧,老设备一天顶天打包50亩地。这‘铁牛’,坡地田埂照样跑得溜,一天能干过去三倍的量!”熊定帮兴奋地拍着机器。

成本账随之改写:靠它和规模化地操作,每亩打捆成本硬是从70元压到了50元。他计划再引进10台这样的丘陵“神器”。

更大的危机却在仓库爆发。首批200吨饲料草捆运往永州养牛场,三天后接到愤怒的电话:“牛吃了拉脱水,你们掺了腐杆?”

质检员在仓库角落发现了问题:雨季露天堆放的秸秆,部分滋生霉变。雪片般的退货单,带来了触目惊心的亏损。

一场“品控保卫战”连夜打响。熊定帮直接把军被搬进仓库,带领员工组成突击队。星光下,一束束手电光柱仔细扫过草捆缝隙,不放过一丝霉变痕迹。

三个月的严苛实践,淬炼出“三级品控”铁律:源头锁水,若秸秆湿度超标,加价也不收;再按纤维长度分成三等,分级定价;最后,将每捆印上专属二维码,终端溯源。

靠着这近乎苛刻的标准,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曾有养牛场采购科长当场签约:“退伍军人定的标准,我们信得过!”订单从永州、郴州,一路翻越秦岭,销往云贵川的牛场。

4444.jpg

打捆机在田间作业。

政策托举未来

定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突围,离不开当地精准政策的托举。秸秆综合利用的瓶颈,往往卡在收、储、运的中间环节。

2020年至2024年,仅湘潭县就在秸秆利用上投入2765万元,着力支持包括定帮在内的主体购置设备、建设厂房、探索“五化”利用路径。省市各级的重视与支持,给了企业扎实前行的底气。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他们是带动我们链条完善的先行者。”

如今,定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按更高标准扩建厂房,目标直指区域性秸秆收储核心基地。

厂区内,崭新的“铁牛”履带上还沾着坡地的湿泥;仓库里,印着二维码的草捆整齐待发;规划图上,闲置耕地种植牧草、引进养牛场、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步步开展。

双抢时节,曾经常见的滚滚“浓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田野上打捆机的轰鸣,以及合作社厂房中紧实金捆落地的声响。

3333.jpg

厂房里,码放整齐的秸秆捆。

合作社里,融合了军人闯劲与农人踏实精神的熊家父子,凭着工业化的思路,解着生态农业的难题结。

随着《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的深入落实,更多点“草”成金的故事,正伴随着三湘大地泥土的厚重气息和机器的蓬勃节奏,不断延伸、书写。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刘娜

本文为三农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ny.rednet.cn/content/646941/69/151566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农频道首页